今早零时零分,中国“最小”中风险地区——上海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迎来了它的解封时刻。
下午两点过,“静安区房屋应急维修”工作人员穿着醒目的桔红色安保服,来到现场拆除了封店的木板。愚园路上的居民在春节前告别了这“最小的打扰”。
外地人看到这处门牌号不以为然,直到网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家只有20平方米的奶茶店,一夜之间成为热议焦点。不过,创始人之一的曾灿透露,街铺实际上有40平方米。即便如此,上海这座城市仍以其“精准防控”获得了极大的好感。
1月8日那晚,从事旅游工作的何熙约朋友到静安嘉里中心吃饭。礼拜六的夜里,打车很难。两人用餐完毕,从静安寺往南京西路公交车站方向走。等车还要十几分钟,上海冬天的街道湿冷,边上有一家奶茶店,她们拐了进去。
■ 霓裳茶舞奶茶店外 。
奶茶店所在的建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舞厅,位于愚园路东头,与金碧辉煌的静安寺遥相对望。如今,这条长2775米的街道依旧繁华,两侧坐落着108幢老洋房,街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网红商铺,包括这家开业仅半年的奶茶店。
朋友坐在店里靠角落的地方,等何熙取完热饮,赶车的两人匆匆离开。
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已是1月12日晚上。何熙的第一反应有点莫名其妙,“是不是骗子”?待对方准确说出她在奶茶店的具体停留时间后,她感到紧张又沮丧。
过了两小时,疾控中心打来电话,确认完个人信息后,宽慰她:再没有收到进一步通知时,正常生活工作就行。
根据上海市的防疫政策,与密接者在同一空间戴了口罩的,划归为“高筛人群”,采取“2+12”管控措施,即“2天闭环管理+12天严格的社区健康管理”,期间分别于第1、2、7、14天进行4次核酸检测。在两天的闭关管理周期内,建议“不要上班返校、不随意外出”。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12天自主健康观察,可以上班、返校,但要按时完成后两次核酸检测。
此时的何熙还不知道,这天中午,奶茶店已有三位员工成为“密接者”,被送往酒店隔离。
1月11日早上九点多,“霓裳茶舞”奶茶店店员接到上海区域经理的来电,通知他们按照卫健委的要求“闭店隔离”,等候进一步通知。店员们后来才知道,1月5日那天,进店买过奶茶的留美学生确认为无症状感染者。
奶茶店每天早上九点营业,在店内的三位店员收到通知后,立即锁上玻璃门。一位顾客看到店里有员工但是不对外营业,还打了全国客服热线投诉他们。
“三个小伙子关在里面,打了一天牌。”利民惠食品店的张老板说。这家位于愚园路240号的小店开业已有20年。
■ 奶茶店门前的愚园路街道。
1月12日下午,奶茶店一位店员确认感染,被送去医院。疫情以来,创业艰难,奶茶行业更不好做。静安寺这家店共有五位正职员工和两三位流动的兼职店员。员工宿舍是上下铺、五六人一间,“公司在上海有36家门店,关闭了4家,隔离了37人。”曾灿说。
听闻奶茶店员确诊,一旁利民惠食品店的张老板“脚都站不稳了”。奶茶店的一个小姑娘早上习惯到隔壁“巴比馒头”买早餐。1月11日早上,她买完早餐,站在食品店门口拿了包牛奶。就这样,当晚张老板的食品店也被封了。
对于小商铺而言,闭店一天就损失一天的收入。1月12日,“居委会的人来了。”张老板惊讶道。奶茶店的几个员工被拉去集中隔离后,还有工作人员上门给他做核酸检测,免费提供早中晚三餐。
被封的还有离奶茶店不足百米的全家便利店。店门口拉上了蓝白相间的警戒条,与全家的招牌在夜幕下形成了呼应。据全家店员回忆,一位顾客前往奶茶店后,又到全家买了东西。白班的同事被拉去酒店集中隔离。全家超市旁边的公共厕所,也因奶茶店员去过而封了。
■ 奶茶店不远处的隔离酒店。
进奶茶店的时候,何熙感觉自己“是戴着口罩的”。她打电话给那天一起进奶茶店的朋友。朋友也肯定是戴着的,而且“非常确定在店里没有喝。”
何熙早计划好与朋友去迪士尼玩。1月13日出门前,8点左右,她收到了静安区疾控中心的电话,确认是“高筛人群”。居委会又打电话来强调不要出门,工作人员会上门做核酸检测。她赶紧取消一天的计划。
居家隔离期间,居委会给了何熙一张通知书。每天早上,可以将垃圾放在门口,有人上门收;允许收外卖,但不可以跟外卖员接触。“开门取东西必须戴口罩,不可以离开房间。”
进入12天社区健康监测期,收到建议“非必要不出门”时,何熙感到困惑:“不太明确到底什么是必要的。”如果非要出门,填写出行表格,列明外出时间和地点,汇报给社区就可以。
1月13日晚八点过,第110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召开。上海市卫健委通报的5名感染者都与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相关联,属于同一传播链,而且都是在隔离管控期间的例行核酸筛查检测中发现的。
奶茶店三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奶茶店所在的“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列为中风险地区,“上海市其他区域风险等级不变。”
■ 封锁期间的奶茶店。
乔杉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平时习惯上夜班,从晚八点接单到第二天早上八点。1月13日晚上,他在奶茶店附近接了两个订单。开车经过愚园路时,他看到奶茶店的玻璃门上贴着封条。直到第二天上午,工作人员才用木板将奶茶店与桂林米粉店封上。据说这么做是为了确保店内的环境样本不再被人接触。
消息公布后,何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作为“高筛人群”,她自信“不会有问题”。14日凌晨一点,疾控中心打来的电话,核实监控时,确认她与一位确诊的店员有过接触,当时未戴口罩。何熙升级为“密接者”,要集中隔离。跟她一起进店的朋友,因为没有接触店员,而未被判定为密接。
《新民晚报》采访了参与流调工作的防疫工作人员小陈:判定是否是密接,不仅看有没有戴口罩,还取决于和阳性人员的距离、交流的时间等。假如阳性人员没有戴好口罩,有人上前讲话,距离比较近,都会判为密接。每多判定一个密接,就会多N个次密接,和一堆风险管控人群,对于防疫部门来说,工作量成几何倍增长。
据凤凰网《风洞》栏目了解 ,目前上海的流调队伍已从2020年的700余人增加到了约3100人,占上海总人口的0.01%。这支队伍每天24小时不分昼夜运转着。
■ 奶茶店百米开外,愚园路上,带着腊梅回家的老人。
何熙先联系老板,告知自己的情况。 收拾完行李,她又洗了个澡,吃了些冰箱里的小食,等到凌晨三四点,还没有人联系。 何熙累得睡着了。 待到早上10点左右,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她接到了上海市火车站附近的隔离点。
酒店的房间朝北,较为阴暗,窗户正对着内环高架路。何熙将在这里度过14天。她看了看手机,健康码变成了红色。没想到只因买了杯奶茶,与店员讲了几句话,就被判定为“密接者”了。
■ 奶茶店不远处,暂时停业的麦当劳后门。
那名留学生在7天社区健康监测期间,下楼买了奶茶,还去久光百货用餐,事实上符合当时的防疫政策。但网上仍出现了骂声。
“凭什么守规矩的要为这种不守规矩的人买单啊!” “只能说太自私了……最近疫情这么严重,还到处跑,长点心吧。 ” “这位小A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疫情期间不配合,妨碍公共安全。 ”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海对境外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观察+7天社区健康监测”的健康管理措施。对于极个别违反规定的,将依法依规采取严肃的惩戒措施,追究相关责任。
“我还是蛮崇尚自由的。”家住奶茶店800米范围内的上海市民老九替被骂的留学生开解道,“他在酒店关了14天,居家观察7天才出来晃悠。他之前做了很多次核酸,都是阴性。谁都不愿意得病,他是无症状感染者,应该是被关心的那个人。谁能保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影响别人呢?”
“上海从来就是一个没那么听话的城市。”老九说,“因为它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本地人的上两辈也多从外地来。”
■ 奶茶店附近的路口。
张文宏医生当日也发布微博称:“近期国际上处于新冠肆虐的极高风险期。输入性疫情的压力巨大。1月11日上海一例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期满后的7天健康监测期间,第7天核酸检测结果异常,引发一轮关注。其实这样的入境人员监测期出现状况按照常规处理就是,不必要过度解读。只是提醒相关人员今后一定要认真履行这个健康监测期,让自己更安全,让周边的人更安全。”
■ 奶茶店街对面的静安寺。
上海发布的官方信息显示,从宣布奶茶店为中风险之后的24小时内,工作人员累计排查管控相关人员 54741 人;采集环境样本 2043 件;追踪并落实 304 位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隔离观察政策。
由于多名入境旅客确诊新冠肺炎,根据《民航局关于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熔断措施调整试行的通知》(民航函〔2021〕278号),民航局对包括美国航空AA127航班在内的6个飞上海国际航班实施熔断。
好在熔断前,在美国创业的阿洁已于11日落地上海虹桥机场。测了核酸,分配好车次,她坐上了21人的中巴车,送去了闵行的隔离酒店。
比对了各地的入境隔离政策后,在美国芝加哥的阿洁选择上海作为第一落脚地。上海的政策是“14+7”,而她老家广东是更为严格的“21+7”。
每天早午两次,工作人员上门测体温。第1、4、7、10、14天做一次核酸。阿洁还不太习惯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得了,大家觉得就是一个感冒。”
结束14天集中隔离并完成4次核酸检测后,剩下的7天“社区监测”,阿洁为自己预定了一家在豫园附近的酒店。她自己打电话一个一个找,“还蛮花时间的。”并不是所有的酒店都乐意接收像她这样的海外入境者,也没有“入住指南”类似的东西供其参考。
看到了新闻发布会后,阿洁主动致电酒店询问政策是否有变化。对方表示,已经预定的客人不受影响。
升级为中风险地区后,奶茶店实行14天封闭管理,与共用228号门牌号的“左邻居”桂林米粉店一同被十三块木板严严实实地围挡住,但它的“右邻居”——一家创立了80年之久的“南京美发”店却仍在营业。
往年春节前正是理发店的旺季,不少熟客每周要来店里洗头、修剪。之前,一个理发师一天可做20多单生意,在确定了中风险地区之后,一天只做六七单。店员感叹说,要是春节后再发生这件事就好了。
■ 南京美发店内。
早在1月12日,店员便听说了奶茶店隔离的事。虽然区里没做硬性要求,但总店还是叮嘱每个员工去做了核酸检测。店里的口罩更是不允许摘下。
一位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后,习惯性地去摘口罩。理发师轻声细语地告诉他:“今天把口罩戴戴好。”店内也取消了刮胡须、唇毛等面部服务。
奶茶店被封第二天,即1月14日,市民老九看到旁边一个酒店也被排查。她平时都在愚园路上活动,自己的生活没受什么影响,唯一的区别是经常背着电脑,担心哪天突然不能出小区,可以在家办公。她倒是经常看到小区被查、快捷酒店被封,“汤包馆是第二次被封。”
■ 车内乘客正在对准奶茶店拍摄照片。
也是14日这天的早上,陈卓收到群里老板发的消息,通知大家在家办公。没拿电脑的话,可以请物业帮忙。
“我觉得自己不算次密接。”陈卓计算起来。周一到周三(1月11日到13日),三天的工作时间,他只在11日下午与何熙待在一间办公室。“如果是次密接,第二天就该通知我们。”但在15日周六前,他并未收到任何通知。“大家的活动还是不受限制的。”他原本订好了周六的电影票,但想了想,感觉哪里不对,自觉地退了。
陈卓出生于上海,对海派文化和管理有所了解,“上海是一个蛮规矩的城市”;加上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去过“5·12大地震”、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的报道第一线,他对何熙成为密接者 “心里没有产生任何波动”,只希望大家平安。
在陈卓焦灼等待下一步安排时,入住酒店的何熙已在1月14日完成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话流调。在这过程里,何熙内心比较复杂,有点愧疚,又有点恐惧,“担心影响到很多人。”
何熙尽全力回忆这些天的行程,几点去过哪里、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接触过什么人,“哪怕中间去洗手间,或者坐电梯到某一个空间,都要尽可能提供。”
穿什么样的衣服、背什么样的包,也要尽量准确地描述,方便流调人员在监控里追踪她的行程轨迹。后来,何熙还自发地配合流调人员收集公司同事的信息,加快流调的速度。
个人流调结束后,信息下发到每一个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再针对何熙去过的公共场所调取监控、核实信息。“感受到上海防疫工作的细致程度和巨大工作量。”
■ 奶茶店位于愚园路228号,百乐门位于愚园路218号,中间隔了家桂林米粉,同属于一座建筑。
严丝合缝的流调信息,准确甄别出次密接者。1月15日20时,陈卓接到公司通知,回单位集中隔离观察48小时。22时,公司9名员工加一名清洁工全部集结。
公司在静安区北界一个五层办公楼的二层,是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大开间。公司给每人买了一个睡袋。陈卓带上洗漱用品、衣服、枕头和一些吃的就去了。
警察在门口拉了隔离带。女卫生间被划拨出去,供隔离时使用。大家做了一个门牌,有人、没人翻一下牌子。很多同事和朋友给这些次密接者点外卖、送奶茶。“各种各样吃的,两天吃了八九顿。”
白天,有的看书,有的打游戏,有的追剧。到了晚上,同一时间熄灯。陈卓睡觉打呼噜,等到两点最后一个入睡。“好像没什么用,一睡就打,一打他们就醒了。”
平时只接触到正经一面的同事们,也展露了生活里的不同面向。有的人睡在桌子上,有的睡在地上的睡袋里,一个西班牙的小伙子还带了充气床垫;有的穿着在家的睡衣,有的女孩嫌头发不干净,会戴睡帽。陈卓觉得很有趣。
离开前,葡萄美酒和烤串备齐了,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氛围轻松又愉快。结束隔离时,物业给每人送了一条费列罗巧克力,“我们不缺吃不缺喝,但他们有所谓的仪式感。”
西安分公司的同事居家隔离,问他为何隔离还这么开心。“人和人还是要待在一起。”陈卓说。两天一下就过去,像团建一样,“开了个持续48小时的派对。”
■ 在静安公园内休息的市民。
1月16日这天,气温是11摄氏度。离奶茶店200米左右的静安公园仍有游客。公园门口设置了一个蓝色防风棚组成的临时疫苗接种站点,打完疫苗的人提着奖励的袋装大米正走出来。
进入公园,只需要通过一个自动测温装置,人们走过时,它发出“体温正常”的提醒。十几个人的老年小组聚在空地上载歌载舞。一位吹口风琴的爷叔在亭台里演奏《梁祝》。被音乐声吸引而来的路人围在他身边。公园湖边的木栈道上,统一穿着棕红色服装的中老年群体在排练舞蹈。另一处,一对外国情侣背靠背坐在地上休息。
■ 奶茶店前的愚园路街道。
而奶茶店所在的街道,行人依然可以自由穿行。奶茶店门口的共享单车仍然每天都有人取用、停放。将手机伸向奶茶店大门,行程码也不会变颜色。1月20日,奶茶店门口除了经常停着一辆警车之外,与一家暂时歇业的店铺看起来没有任何差别。
附近居民的生活似乎都并没有因为不远处的中风险地区而受到波及,一切如常。
■ 奶茶店百米开外的新疆饭店。
利民惠食品店在1月22日重新开业。张老板倒掉了店内过期的牛奶。他因一周损失一万多的营业额(算上房租),讲了气话:“政府对国外回来的(管理)太松,隔离他40天就安全了。”在奶茶店被封锁的14天里,张老板和妻子要做六次核酸检测。
食品店对面的愚园路停车场保安林师傅,19日也回来上班了。“既然这儿开放,应该是没什么问题。”林师傅的同事受疫情影响,被要求做了核酸并在家隔离。前几日停车场封锁,没有人进出。
从林师傅的保安亭望出去,可以看到1788国际中心商场和仍有一层亮着灯的高和大厦,夜间依然有人进出。白领下班直接打车就走了。
林师傅说中风险没给附近带来太多影响,但是人变少了,“我们躲都来不及,不可能去的。”在行程卡变星号之前,来上海打工10年的他,已决定今年不回老家过年,因为每次过年回家都要用很多钱。平时,林师傅也很少在附近的店铺就餐。“上全家吃饭实惠一点,十块二十块。别的地方吃个面包几十块,一杯咖啡四五十。”
全家重新营业后,做了三个调整。夜班店员钱孙说,一是进店的客人需要手动填写信息;二是将原先的24小时营业,改为早6点到晚12点;三是便利店内原先的座位区盖上红布,摆起了过年的礼盒,意图是不让大家在店内停留。原本附近的白领经常会在午晚餐时段来这里购买便当,深夜时也常有客人在窗边坐很久,而这些在春节前都不会发生了。
实际上,不只这一家门店,周围包括三百米外的全家万航渡路六点也取消了平时的座位区。
1月24日下午两点,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第111场新闻发布会召开,浦东机场货运区办理进口业务的工作人员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大假前新增确诊病例引起网友广泛的讨论,担心上海会因此延长摘星的时间而耽误回家过春节。
前些天,在地铁里市民老九碰到前同事。两人聊完当日,前同事所在的小区就被排查。“在长寿路常德路那一块,离我家三个红绿灯。”老九说。
老九的朋友在附近开餐馆。奶茶店刚封的那几天,很多客户取消了预定。但过了些日子,“该来的人还是来,生意照做。”
附近一些路段,在接送小孩的时候,拥堵倒是得到缓和。没受牵连的餐厅照样开业,商店也正常经营。“除了不在静安的人说,尽量不要去。”
■ 奶茶店以东约20米,在百乐门门前等待入场跳舞的客人。
对一些人而言,这几天不断增加的新闻的确增添了生活的不安全感,尤其影响了跨省的流动。尽管上海将中风险地区精确到一个门牌号,但是很多地方仍然会以中风险所在的街道甚至所在县、市、区作为是否实行7天集中隔离政策的依据。
最夸张的是河南郸城县县长董鸿对媒体的回应:“凡是不遵守省市县疫情防控规定,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的,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
一时间,“恶意返乡”成为舆论热点。
在继“恶意返乡”被批评之后,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发布会上称:各地要分类、分区精准落实防控措施,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
■ 奶茶店门前 。
在安义路口,清洁员陈虹把黑色毛线帽拉到眉毛位置,口罩戴得严实,手里拄着扫把。在等红绿灯亮起的时候,她说起心里的无奈。这是疫情之后第二次她无法回家过年。
1月14月,陈虹听说了不远处的奶茶店升级成为中风险地区。那家店她从没去过,只知道是家“网红店”,不过这也没什么,这附近遍地都是网红店。
尽管工作地点只相隔了几百米,可是属于不同的街道管理。她原先还有些担心,但并没有收到要停止工作的信息,也没有工作人员联系他们做核酸,“那应该是没事吧。”
更让陈虹忧虑的是这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保洁公司的政策是如果员工过年期间返乡,回到上海时需要进行“14+7”的隔离政策,期间没有薪水。而此时返乡,“老家那边的政策是什么也不知道”,于是索性就不回去了。
隔离即将结束的阿洁,在22日收到街道的电话,通知她随后7天的社区隔离酒店也由街道统一安排。政策变得严格,明确了“因生病等特殊原因确需外出的,安排专用车辆闭环转送”等措施。
1月26日,阿洁入住靠近徐家汇体育场地铁口的酒店,可以叫外卖,但不能出门。她取消了原本在这期间准备和上海朋友见面的计划。
1月26日下午5点,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通知,自27日零时零点起,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其余区域等级不变。
上海已经连下了一周的雨,午夜已过,雨势不减,站在奶茶店前打开手机软件,附近有超过一百多位用户正在排队叫车;设置奶茶店为起点,仍会跳出因起点位于中高风险区所以“发单失败”的提醒。
网约车司机乔杉开车再次经过附近,愚园路街道显得十分凄清,冷雨拍打车窗,多少有些肃杀感。这是农历新年前他最后一个工作日。第二天他将从上海开车回安徽老家过年。
1月28日,何熙的同事陈卓做完第四次核酸检测,没问题的话,“次密接”的限制将解除。
同样要等到28日,何熙才解除集中隔离。她不知道自己的健康码会不会在解除隔离的一瞬间,恢复成绿码。14天集中隔离结束,她还要居家隔离7天;原本计划28号回青岛过春节,也赶不上了。
■ 1月22日,百乐门内起舞的客人。
■ 1月26日凌晨,解封当晚,奶茶店门前。
■ 1月27日14时许,静安区房屋应急维修处的工作人员开始拆除奶茶店的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