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祁寨村志》选段 ——丧葬习俗与殡葬改革 关中先后经历十三个王朝,埋葬七十多位皇帝。受帝王厚葬的影响,关中丧葬有一套自己风俗礼仪。其程序复杂,礼仪繁多,但每一种礼仪过程都体现了关中人尚礼、重德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关中丧葬风俗礼仪主要报丧、探丧、大殓、移灵位、迎礼、祭献、成服、披红、安神、报鼓、三献礼、朝祖拜望、门祭、奠酒、醒柩、迎礼、转饭、早祭、午献、迁柩、遣奠、扫墓、送葬、路祭、净宅、下葬、祭墓、祭后土、谢纸、宴请、安家灵等。守孝三年还有打怕、过七、过百日、正月初一祭、清明祭、中元节祭、十月一祭、大年三十祭、周年祭、二周年祭、三周年立碑祭等。
关中丧葬整个过程都伴着孝子的哭声,配以旋律悲痛的唢呐声和有教育缅怀意义的秦腔戏,能充分宣泄人们内心悲痛。“礼”是关中丧葬风俗的核心,与丧事有关的诸多风俗,都是关中人用“丧尽礼,祭尽诚”的古训,诠释着“孝悌、亲情、道德、崇拜”。 来祁寨的丧葬礼仪,相对比较简单。经历了复杂——简单——较复杂三个阶段。过去由于受祖传影响,一般和大部分村子一样,文革中有所简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殡葬改革,取消了如下项目:请先生、请乐人、花灯、软罩。取而代之的是:送花圈、用灵车和开追悼会,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五年前。现在虽然恢复了部分习俗,但用灵车和开追悼会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老人去世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报丧,由主孝子提供应该报丧的亲戚的名单,然后根据东西南北各个村子的方向,把亲戚分成小组,安排本家或相好人分路去报丧。过去报丧,近一点的步行,远一点的骑自行车;以后,骑电动车,摩托车;现在开小车。是死者的下一辈或人在外地一般用电话报丧。但重要亲戚,比如舅家、姑家和儿女亲家不能用电话报丧。报丧人走后,主事人和孝子商量安葬时间、葬礼规模、请厨师、请先生、请乐人、买棺材等事宜。等到亲戚来后要准确告知亲戚朋友入殓和安葬时间。现在,一般老人都是提前把墓子修好的。如果没有墓子,还要安排打墓子。 老人去世后一般在家停放5--7天,装殓在冰棺里,足朝大门方向,地下放长明灯、镜子、和饭碗。子女要围跪在父母灵前,24小时不能断人,早晚要烧纸。灵柩前的蜡烛不能灭。大门用白纸覆盖,门口贴白对联。
安葬前的一天,上午乡党朋友前来帮忙。搭席棚、部署灵棚、迎接亲戚朋友的花圈、礼物,招待来宾。下午礼宾先生、乐队师傅到了,全体孝子列队,由先生指挥,乐队前导迎礼。在此之前,先要成服、移灵位。半下午,一部分孝子请灵。请灵孝子回来时,在家的孝子要接灵。晚饭后,要在灵前有上辈亲戚点大蜡,男女孝子跪在灵前,行祭献礼、安神、报鼓、三献礼......礼毕,烧纸,先由上辈亲戚,再由同辈、下辈亲戚,最后是所有孝子。到了安葬这一天,早早起来先大殓,把遗体从冰棺转移到棺材,然后转饭,转饭回来后早祭。上午,迎请锣鼓队,亲戚到齐后开始迎礼,首先迎乡党、村两委会,依次为舅爷家、姑婆家;舅家、姨家;女婿、外甥;儿女亲家、所有亲朋好友。迎礼毕,准备起灵,经过外甥扫墓,儿媳扫墓,孝子醒柩等程序后开始起灵,暖墓的乡党(多半是壮年人和老年人),开始去墓地。起灵时,引路人、先生、乐人、纸活在前,孝子在后,男孝子在灵车前,后边紧跟灵车,女孝子在灵车后。到墓地后,基本到了午时(11时——13时)开始下葬。墓前要献饭、祭墓。主孝子要谢纸,孙子辈,跪在村口给从墓地回来的亲戚、乡党磕头,直到所有人回家;主孝子要给大厨、礼房主事人、所有帮忙的乡党朋友谢纸;第二天,带上礼物,到舅家等主要亲戚家谢纸。 老人去世,男孝子必须于埋葬老人的当天晚上以及第二天、第三天晚上去墓地为老人“作伴”,叫做“打怕”,“打怕”时要带来老人倒头后,孝子们坐的麦草。又于埋葬老人的第二天上午,叫做哭三。用铁锹把坟头堆好。此后在三七、五七、百日以及头周年、二周年进行纪念,尤其以三周年(简称三年)为最隆重。 三年忌日均在门口或者礼棚张贴对联,头周年白对联,二周年蓝对联,三周年红对联。三周年时要搭礼棚,请乐人,请道士或者居士念经,于先天晚上或者当天请大戏或者小戏班子演戏,待在坟前谢孝后大宴宾朋。至此,丧葬大礼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