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茂油桃 于 2022-1-7 18:06 编辑
《来祁寨村志》选段 ——节日风俗 过春节 贴春联 【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除夕守岁,年夜饭吃饺子。关中人如今仍把春节叫做“过年”。春节到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前,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妇女们亲手做。男人忙着购买蔬菜,购买瓜子糖果核桃,购买年货,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好多的包子,有肉包、菜包、糖包、油包,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正月二十以前不烙馍”的习俗。 初一到初十二之间,一般是亲戚间相互拜年。相互拜访的过程中,会带上自家作的“大礼馍”,这种“大礼馍”选用的是上等的面粉,而且要手巧的人用面粉捏出漂亮的花。如果是新媳妇回娘家,带的礼馍又不同,邻居的大婶大妈都跑过来尝,以此来判断男方家人的手巧和人品。不过现在很少有人拿馍了。 祭灶前 扫屋子 【元宵节】:煮食元宵,张灯结彩,看社火。在来祁寨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就是看新媳妇:正月十六晚,是看新媳妇的时候。吃过晚饭,娶了新媳妇的人家,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家里家外,灯火通明。门前挂上大红灯笼,家里准备香烟、瓜子、糖果,准备迎接乡党到来。大街上走着,成群结队的老太太、大姑娘媳妇,后面跟着一溜一溜打着红灯笼的小娃,出东家,进西家,口里含着香糖,嘴上评论者谁家媳妇漂亮,谁家房子,一直延续到深夜。 正月十四、五打灯笼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端阳节”、“五毒日”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关中农村也不例外流行习俗如下: 1.戴香包、花花绳:端午节小孩戴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 抹雄黄酒:这一习俗缘与《白蛇传》之传说。端午节一大早,老人要给小孩鼻孔、耳孔抹雄黄酒,有避邪驱瘟之意。 3.挂艾叶:将艾叶悬于堂中,门口以僻邪驱瘴。 4.吃粽子:关中农村则吃粽子祭祀屈原。 五月节吃粽子 另外,端午节又称“娃娃节”、“五月节” ,有外婆给外甥送端午节的习俗。 【中秋节】:据史料记载,中秋节源于汉代,当时人们就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到了唐玄宗时期,这一民间节日更为兴盛。据考证,唐玄宗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为给皇帝祝寿,这一天在宫廷中称为“千秋节”,要举行大型歌舞活动。后来,民间的“中秋节”和皇宫中的“千秋节”互相影响,互相融和,“千秋节”中的许多活动流传至民间,使中秋节更为热闹。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在关中农村,中秋节出嫁的女子有给父母送月饼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月、日都逢九,故称重阳。有结伴登高、赋诗抒怀的习俗,民间则有蒸制花糕之俗。新媳妇提前几天回娘家,给婆家每人做一件东西,如给老人做布鸡,给其他人做花枕头、书包、布老虎等。娘家也提前几天准备礼馍——花糕馍。到了九月九这天,新媳妇便和娘家父母一同去婆家。亲家一到,婆家盛情款待。亲家走后,乡党来观赏花糕,家里人将花糕切成小块,散发给邻里、亲友。同时,没有新节的家里,要给外甥送节,称作“追节”,意为关系继续,如不“追节”,关系自然断绝。 泥塑关中民俗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这天家家都有吃腊八饭的习俗。人们多以大颗糁子、黄豆煮成稠粥,加入调料,佐以豆腐、大肉、红白萝卜丁等熬成“腊八饭”。俗话说:“碎娃碎娃你甭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都说,过了腊八这一天,就闻到年气了。此俗至今流传。粥除自食外,邻里之间还互相赠送,有的用粥涂在果树上,或喂家禽家畜,以期树茂果硕,槽头兴旺,祝愿来年事事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年尽月满,燎花花 另外还有:正月二十,补天补地;年尽月满,燎花花;二月二,炒蝎子;清明节,扫墓,踏青;麦捎黄,女看娘;六月六,炒豆豆,晒皮衣;冬至节,吃饺子等民俗。 老人爱看秦腔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