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祁寨村志》选段 ——衣、食、住、行说变化之吃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我们回顾40多年的饮食变化,我们会地发现,人们从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到如今追求更加绿色、健康的饮食。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同繁荣的非凡历程。 上世纪5、60年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民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时期粮票和大锅饭最为典型。在计划经济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购物的“长蛇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人民公社成立后,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严重饥荒,农民生活困难。据《兴平县志》记载,1958年——1960年,全县农民实际可供食用粮食,每天不到一斤,不得实行“瓜菜代。”另据来祁寨村资料记录,来祁寨村实行按劳分配,1962年社员每人平均口粮283斤(不包括自留地产粮),每人每天平均0.77斤。因此,社员纷纷带上自己家的土布、棉花、旧衣服到永寿、彬县、户县深山里换取玉米、谷子、油渣等充饥。由于连年生产下降,造成社会商品奇缺,凡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实行凭票供应。票证除了粮票、油票外,还有布票、红白糖票、火柴票、棉花票、煤油票..... 1963年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国家有了好的政策,生产很快恢复和发展。全村社会总产值由1962年的11.5万元增加到1965年的17.4万元;人年均口粮有283斤增加到376斤,分别增加了51%和32.8%。加上养鸡、养猪等收入,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开放后,从温饱开始走向小康。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对水果蔬菜重新重视。不是当年为了饥饱吃瓜咽菜,而是为了身体营养的需要。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了充足的粮食,肉类产品,副食品加工有了飞跃发展。百姓的肚子饱了,生活水平带来一系列的提高。实现了肉、蛋、奶、茶样样有,吃喝讲营养。老农杨振武激动地逢入就说:“现在天天过年呢!”饮食文化40年来的变化,正是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吃”是最简单最表面的现象,它也最直观的表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我们回顾历史,看到改革开放的40年是轰轰烈烈的40年,这40年间,人民在衣食住行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但无论什么变化,都在说明一件事: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愿明天更美好!愿祖国更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