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小说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有一天,要好的邻居悄悄告诉我他借到一本手抄小说书,无书名无作者名。我想:莫非是禁书?黄色书?反动书?出于好奇我硬要借来看个究竟。
我打开第一页一看立刻被吸引住了,于是一口气把它看完。
这是“文化沙漠”的特殊年月里的一本难得的好书。自66年6月以来的几年中还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书。这本书描写的是科学家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结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文句优美精彩。我真想拥有它。可当时是无法办到的。怎么办呢?我想起宋代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为什么古人会这样“惟恐不及”地抄书读书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没有书。我既然非常喜欢这本书,就学一回古人抄书吧!于是我马上动手开始抄。
第一章
深秋的首都寒气袭人,阔叶树都渐渐地落了叶,露出了稀疏的树杈。公园和高楼大厦旁的松柏,却显得分外郁郁葱葱,遥望香山,像蒙着节日的纱帘,隐约显现出浅红色的蜿蜒起伏的树影,那是千万棵枫树正红得像烈火喷薄似的……
黄昏时节,夕阳照衬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像镀上一层耀眼的金光,五光十色的晚霞一朵朵,一缕缕如同万紫千红的花朵和飘带飞舞在城楼上空。
城楼下,各式各样的汽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长安街上。
抄书的过程并不容易。时间紧,我只借了3天时间(后来好说歹说邻居才宽容延长2天),字数多,按照每一章2—3千字计算,31章得有6—9万字,每天要抄万把字左右。我抄啊抄,眼酸了还是抄,手酸了坚持抄,腰酸了继续抄。好几次想打退堂鼓,实在因为太喜欢它而不肯半途而废。
我日日夜夜地抄啊抄,看着要抄的书一页页的减少,自己的手抄书一页页地加厚,信心更足了。
一章一章地抄下去,终于要抄完了。第三十一章的结尾部分:
吴教授留在北京了,她和同志们一边留在伟大祖国的首都,留在党和毛主席的身边,留在敬爱的周总理身边,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她将不断锻炼和改造自己,并把自己的天才和毕生精力献给社会主义的科学,工业和国防事业。遥望远景可以看见一座座新的原子能反应堆,一架架新型的电子廻旋加速器,一堆堆雄壮的蘑菇云……
我最后终于抄完了这本书,有一种成就感,好像自己当了一回作家呢。
这是我唯一的一本手抄小说书。几次搬家我都舍不得抛弃它。它伴随我度过了50多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