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亡之谜 《项羽死亡之谜》是2010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计正山。本书讲述了一代名将项羽的辉煌事迹,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项羽走向死亡的真正原因。 计正山,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1985年2月13日于《光明日报》发表史学论文"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引起海峡两岸史学界关注,被《新华文摘》、《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转摘;获安徽省1978-1985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在教学中对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诗经·七月》,莫泊桑《项链》、茹志娟《百合花》等古今中外名著都提出了独到见解,受到学术界好评;有些观点现已成为全国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权威注释。
《项羽死亡之谜》内容简介: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被围,项羽岂能没有决策?十面埋伏,为何楚军半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党之?汉军将士难道都睡觉去了?这些问题至今无人提出。四面楚歌,项王有何决策?十面埋伏,楚军怎样突围?阴陵迷路,发生哪些蹊跷?东城死战,战斗如何惨烈?乌江岸边,谁在等待渡江?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项羽死地疑问缘何而起 第二章 "乌江自刎"其实是民间传闻 第三章 东城之战堪称东方滑铁卢 第四章 乌江岸边是谁"有船不渡" 第五章 去兮归来英雄魂系乌江 第六章 战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第七章 汉代乌江是否隶属东城 第八章 浩瀚《史记》谁解其中滋味 第九章 太史公志在"一家之言" 第十章 九斗山兮千年讹传大笑话 第十一章 虞姬墓耶独留青冢向黄昏 第十二章 高人赵高沙丘筹谋惊世俗 第十三章 庸人范增重大决策失误多 后记 作者研究发现:项羽没到乌江就死了,自刎纯属虚构! 项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霸王,这个眼带重瞳的男人似乎生来就是一个传奇。他用了短短三年,率领五方诸侯灭掉了曾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而后分割天下分封诸侯,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也是这个男人,刚愎自用,逞一己之力,五年后落得霸业凋零,转眼成空的下场。这种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集中在项羽短暂的生命当中,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霸王传奇…… 而最让人感叹的,应该是霸王最后的时光——乌江边上的野渡孤舟,残阳夕照里的生离死别,曾经的威风八面,如今的四面楚歌。这其中诸多的军情变数,人情诡谲,到最后都化作了一声叹息,穿过两千多年的岁月幽叹至今。 但是,《光明日报》1985年2月13日的史学专版,发表了一篇名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项羽不是自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的观点。这篇文章刊出以后,引起国内一些反响。直到20年后,这篇文章的作者计正山先生又推出新著《项羽死亡之谜》一书,书中以大量实地考察和历史证据,对“项羽乌江自刎”予以否定,显得颇为“与众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自序中写到,他之所以花费20年光阴来推翻一个早已盖棺定论的故事,其目是想求证人们2000年来,为什么会把项羽死亡的地点搞错,这个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否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个性思维方面,存在一些思维方式上的毛病,而这种思维方式上的毛病,才是导致历史上诸多冤假错案的根源。所以他认为他所想要讨论的问题,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这个初衷,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评。但是小编想说的是,霸王自刎乌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李清照、王安石、苏东坡、毛主席等等诸多伟人大家,都对这种说法给予了肯定,按照作者的说法,就算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有着某些从众心理,而导致这一错误的广泛传播,那么这些伟人大家的肯定,那么无疑是这一错误传播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他们难道就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吗? 答案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项羽到底是怎么死的,对于普通人而言,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人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悲壮的英雄气节。在这种悲壮的气节面前,“成王败寇”的铁则也变得黯然失色。在以后的中国,随着朝代的更替,这样的悲壮气节却从未失去它的影响力。远至崖山之战的“宋末三杰”、文天祥,近至史可法,张苍水,再到抗日名将张自忠,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在有尊严的死和没有尊严的活着之间,做出了名留青史的选择。 诚然。在项羽和刘邦的竞争之间,项羽是以一个“傻子”的形象贯穿了整个始终,但是我们不妨可以想一想,如果中国的“聪明人”更多会如何?“傻人”更多会如何?显然,“傻人”更多,则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只会越来越大,中国必定更为强大;“聪明人”更多则中国必定是一盘散沙,再做亡国奴。 难道这样还不够么? 有网友说的就很好:历史上很多事,真相可能都跟流传下来的版本不一样,但是重要吗?我们只是需要一些正面的历史人物座精神偶像罢了——就是历史偶像,硬要“扒”就没意思了,就像外国人信仰的宗教,被丑化,就算是真实的,也只能让人越来越没信仰。 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