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1-10-28 18:48 编辑
300多年前的冀州风俗
距今(2021年)346年的清朝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版《冀州志》(以下简称《志》)第23~~27页《卷二》,刊载着冀州(当时含冀州、南宫、枣强、武邑、新河5个县)的“风俗”,本文以楷体字显示。作者把其文言文翻译、断句、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所谓“风俗”,按《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方,在较长时间里形成并流行的风尚、礼节、习惯。 《志》载的300多年前冀州风俗,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风俗;一类是节令风俗。
整体风俗 《志》在整体风俗中,从3个方面做了叙说。 第一,清朝前的风俗。是《志》前的记载。冀州人,“性多敦厚,务农桑,好儒学,伤于迟重。”(隋史);“质厚少文,多专经术(作者注:经学),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作者注:刚强、刚愎)。”(宋史);“土民强英杰,所利四战之地。”(三国和洽(作者注:曹魏大臣));“旧志曰”“男力稼穑,女勤纺织”“年冠(作者注:男20岁)婚、丧祭,悉资亲友。闾阎之家有礼让之风”。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时冀州人之“四重”:重农、重儒、重义、重礼。 第二,当时的风俗。含正反两个方面的。 正面的有如下5条,序号为作者所加。 1.敬官长:令无沮挠(作者注:阻止),赋无逋(作者注:拖欠)欠,虽受陵轹(作者注:侵凌),守分弗辞。 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古时冀州人,是多么老实、顺从呀。 2.重宾客:岁时,有遗(作者注:给予,赠),必极丰洁(作者注:清洁)。每以容纳为荣。客至,必备物款留,惧蹈简亵致使鄙也。礼让渐兴。 从中可以了解到,古时冀州人,是很重礼仪的。 3.勤耕读:稼穑无遗力,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 不限贫富皆读书,充分显示冀州人是尊儒重教的。 4.崇亲睦:贼盗相防,疾病相问,庆吊相往来,岁时相馈遗(作者注:给予,赠),词讼诖误(作者注:欺误)相保。 这样好的传统,冀州人至今仍在传承。 5.多善会:或五、六人,十数人,期日为一会人,出财物若干,择谨厚者收之。遇岁时祈报,及会中医药,殇(作者注:早夭)葬者,皆取给焉。 如同现在的同学会、战友会、同乡会、老同事会,等等。 反面的陋习有如下5条,序号为作者所加。 “正德末年(1521年) 以来”: 1.兢奢侈:如婚礼、服器、女红之类,至有破产为者;酒席务丰;丧葬多作纸偶、彩幢等,物备极精巧,劳数月而火于一刻,奠送水陆兼陈(作者注:陈列),恐后闾里之下,以此相高,浪费暴殄。 此陋习,300多年后的如今,仍然存在。 “旧志曰”,俗尚侈靡,只尽一年食用,或遇水旱多乏。 2.效(作者注:模仿)游惰(游荡懒惰):人多不事本业,饮、博无忌,莫此为甚。 3.偏重财富:不论贤贵,虽卑贱暴富并齿(作者注:并列),衣冠居上列。 4.姿(作者注:身体的样子)逞狡猾:或把持官府,或起灭词讼,或扛帮(作者注:顶撞)善良,或谋欺寡弱;力强行殴,力微肆诬,空手无赖,莫敢谁何;倚富吞贫,恃势凌物,淳朴见欺;而为上者,偏信彼疑此。于是,无兄者谓(作者注:与)盗嫂,娶孤女者谓挝(作者注:敲打) 妇翁,刺客恶少乘间操戈至,有自尽刃人者。 从列举的实例可以知道,古时,少数冀州人及官吏,是何等的霸道、残忍、狂妄!似如今的“黑社会”。 5.尚鬼信巫:有事皆誓于神 :疾病则命端公(作者注:男巫)、师婆祈祷及许善愿,医药却缓;丧事多用僧道及瞽伎(作者注:有技巧的盲人),词唱名曰暖(作者注:喜);伴葬用乐工,搬剧笙鼓阗(作者注:填塞),晏(作者注:安逸)饮谈笑,少哀戚。士大夫家厌之。 此陋习,如今,虽然不严重,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三,当时陋习的手段。以上陋习,是依靠4个手段而形成并推波助澜的。序号为作者加。 上述“兢奢侈”五事,是正隆(作者注:严峻)以下,俗不古(作者注: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多用于感叹社会风气变坏)。若近有甚者:1.曰“刁诬”:聚党伙 告欺戕(作者注:残杀、残害)善类;2.曰“打纲”:妄立名色 执单邀人设席纲(提网的总绳。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此义为“主要目的”)利;3.曰“邪教”: 念佛聚众,男女混杂,煽惑愚民;4.曰“看会”:滛(作者注:同淫)祠设会,男妇襍(作者注:同杂)沓进香,贵早则争入庙门,听戏于夜,则灯影摩肩。事类于善俗,殊未雅至,小人乘便,非本日剽窃,则预谋大盗。虽不尽然,往往见之。 “四者”习久难化,愈禁愈盛。又士风之坏,有结识左右承奉官长,同类相残,见利忘义;有司(作者注:主管)恶之乡党、轻之恬不之怪,司者省(了解,知道)诸。 以上分析,尤其是最后一段,十分到位、深刻。值得我们如今“打黑”借鉴。
岁时习俗 《志》在岁时风俗中,把一年中从春节到除夕的风俗做了叙说。其中,在300多年后的今天,有许多仍在流行。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悬灯、放烟花;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祭墓;端午吃粽子,等等。 岁时春正旦(作者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五更具牲醴(作者注:甜酒)香烛,迎祭神祗,祭祖先。儿童皆放纸炮,谓之“响岁”。亲朋各诣(作者注:到某地去)门交拜,或即留饮,曰“贺春”。 立春日,食春饼、萝卜细菜,曰“咬春”“争春”;裂土牛泥以涂灶,曰“除蚁”;夺春杖,以育蚕,曰“蚕盛”。 元宵(作者注:农历正月十五日),街巷皆悬灯、放烟火花。 十六日(作者注:农历正月),诣(作者注:到某地去)福地、寺观、游观,曰“走百病”;是夜,祭灶、响卜,名曰“问庖神”。 惊蛰后,遇雷,始发取土辟(作者注:排除。同避)蝎。 寒食、清明日,家长率子弟妇女祭墓。间有即墓所飨(作者注:设宴待客)馂(作者注:吃剩下的食物)者,亦古雨露既濡(作者注:带汁亨煮),感慕之意;是日,取柳插门,及男女簪(作者注:固定头发)之日,令目清勿盲;是月,庭院缚(作者注:捆绑)秋千戏。 夏四月八日(作者注:农历),浮图(作者注:佛教术语)有“浴佛会”(作者注:为释迦牟尼的生日集会),曰“佛生日”。 端午(作者注:农历五月五日),食角黍(作者注:粽子),谓之“解粽”;贴门符(对联);男女戴艾叶于项耳,曰“去疾”;童幼系百岁索(作者注:锁)于项腕,曰“蛇虫不蜇”;寻蛤蟆,噙(作者注:含)墨备涂疮肿,并取蟾蜍合药;是日,女家置夏衣及酒礼往婿家,曰“追节”。 六月初六日(作者注:农历),晒书籍、衣服。 秋七月七夕(作者注:农历七月七日),女子设瓜果醑(作者注:美酒)脯,祭织女;用盆浮针观象,以定女性工拙,谓之“乞巧”。 七月十五日(作者注:农历),中元节。祭墓、献麻谷,盖告穑事(作者注:农事)将成,荐新(以时鲜的食品祭献)也。 八月中秋(作者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赏月会:以瓜果及大圆炉饼,像月形,谓之“月饼”祭月,并相馈遗。 九月九日(作者注:农历),重阳节:登高赏菊,酿菊花酒,以枣蒸糕,谓”菊花糕”,献先。女氏亦以礼送婿家“追节”。农家率,于是“月报赛”(作者注:即“晒秋”,挂晒农作物)。 冬十月朔(作者注:每月的第一日)日(作者注:农历十月一日),祭墓。如清明、中元仪(作者注:礼节),兼剪(作者注:纸)衣焚之,谓之“送寒衣”,亦曰“履(作者注:踩、踏)霜露”,而悽怆(作者注:寒冷)也。农家亦以是日具酒脯辞场。 冬至日,祀祖先,亲友交相拜,贺如正旦(作者注:春节)仪。 十二月八日(作者注:农历),煮谷八种(粮食)为粥,献先,谓之“腊八粥”。 二十四日(作者注:腊月),扫舍宇;男子祀灶,以糖涂“灶神”,曰“见天无言是非”。 除夕(作者注:腊月三十日或者小月二十九日),易门神、桃符(作者注:对联);悬长钱爆竹;悬葱、麻、匙筋(勺子和筷子)、木炭于门,曰“祛瘟疫”;又焚“辟瘟丹”、烧木炭于庭中,曰“烘岁”。(作者注:冀州外的)四县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