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出身与张春桥
在力行“阶级斗争”时代,但凡平民百姓都要遭受“本人成分”、“家庭出身”的制约;成分、出身“不好”,等于被划作了贱民、打上了奴隶的烙印,成为承受压迫的群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城市青年,休想入团、入党、入伍、参加工作,“上山下乡”之后,返城招工也没有指望。甚至婚姻也受到影响,在农村,地主家的子弟绝大多数都是光棍。 然而,在当时的权力高层里,似乎并不坚持这一政治举措。比如说四人帮的“狗头军事”张春桥,出身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而且父辈祖辈都不是善人。其曾祖父张在文是衙门师爷,祖父张协中是日伪时期的巨野县征收处主任,父亲张开益是军阀张宗昌的手下,时任巨野县邮政局长,干过很多伤天害理的事。张春桥的老家家财万贯,丫鬟36名,房屋37间,宅基面积高达四千多平米。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的时候,为了保住家产,张家人选择投靠日本人,为日本人卖命,写了大量宣扬帝国主义的文字。一个家庭背景如此不堪的“阶级异己分子”,却能受到顶级权势的垂青,青云直上,乃至在“文革”中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甚至被内定为“总理接班人”! “共和国”居然出现这等现象,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