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O谢谢笑语翁老师到访,晚上好!
依山而筑的古建奇迹 古代水陆较为便利, 于是大江大河成为商旅往来、 交通运输的要道。 金口凭借地理优势, 成为武汉地区重要的水陆码头。 然而, 金口江边没有沙滩, 而是悬崖峭壁, 险象环生。 据 《湖北通志》 引 《太平寰宇记》 载: 槐山又名惊矶山,“西南俯临大江, 下有石矶, 波涛迅急, 商旅惊骇, 故名。 ” 因槐山矶突兀江边, 环境险恶, 漩流湍急, 船只至此难以上行和停靠。 滔滔江水迎面而来, 冲击山下的暗礁, 飞瀑溅起,触目心惊, 常有行船和渔船在此触礁沉没。 清光绪七年和八年, 清朝湖北按察使司与湖北武昌府分别在这里立碑示警 “槐山矶一百二十丈、 龙床矶八十丈界内, 永定不准设罾, 倘敢故违, 定即拿案严办” , 禁止渔民在此捕鱼, 以免发生危险。 此碑现还立于驳岸的中部, 叙说昨天的历史。 为改善行船条件, 明朝嘉靖年间(1521-1566 年), 地方当局筹资修建了供过往船只行路拉纤和停靠, 兼以防止山体被江水冲刷的驳岸, 为三层台阶式条石结构护岸防水堤矶。 其建筑艺术的高超和坚固耐久, 足以成为现代水利工程的样板, 这就是留存至今的槐山矶驳岸。 驳岸历经 400多年, 依然气势雄浑, 全长约 247米, 蜿蜒横卧在水流湍急的槐山之下, 南北两端还保留台阶踏步。 驳岸采取一横一丁错缝平砌法以大块花岗岩条石依山就势构筑, 少数部位为红砂石。 从江面向上, 驳岸分为三层, 平均高度 7米, 上层台阶宽 5米, 中、 下两层各宽 2.3米。 三层驳岸就是三级纤道, 每一层纤道都宽阔平整, 拉纤行路若坦途。 三级驳岸的铺面条石磨损很大, 证明当时的使用非常频繁, 南来北往的船只非常之多。 最上层的纤道宛若江边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街, 街边临江一面还装有瓜棱式顶望柱花岗岩雕凿的栏杆 130根, 连接栏杆石之间的栏板 129块, 抱柱鼓石 163块, 堪称精美杰作。 在驳岸的壁面, 还在一定的位置上安装有系缆用的 “牛鼻式” 栓缆石, 为花岗岩质地, 长 1.8 米左右, 深深地嵌压在驳岸里层, 十分牢固, 外端凿有直径 0.16米的圆孔。 栓缆石视江水缓急分布, 水急的地方多, 水缓的地方少, 上层多, 下层少, 共计222处, 并且在第二级纤道平面内侧还凿有 6个棒轴窝, 直径 0.11米、 深 0.07米, 以便撑篙系缆。 在距驳岸南端100米处, 第一、 二级纤道中各建有一个宽1.3米, 高1.8米的券顶式涵洞。 两涵洞上下相通, 深10余米, 直入山体, 并有踏步, 其作用在于排泄山体渗水和调节涨水时节上下纤夫的通行。纵观整个驳岸, 犹如一条巨龙, 蜿蜒曲折, 依山临水, 深情地横卧在槐山脚下。 气势雄伟, 布局合理, 构造精巧, 极具明代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 倚靠驳岸壁面, 只见风起云涌, 远处沙洲隐现, 近处矶石林立, 江面行船匆匆, 脚下水流湍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