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鹰羌古道 于 2021-9-29 17:30 编辑
我家电器演化的随想录 我家的47英寸的液晶电视机已经看了七八年了,感觉越看越小了。走进家电超市,看着那色彩绚丽、图像逼真,大尺寸的超薄智能彩电,不由人阵阵心动,就有了再来一次奢侈的想法:一台至少65英寸的智能彩电,在有生之年,再享受一下新科技。小两口知道了我们的心思,在今年春节前,买了一台70英寸的“小米”智能彩电,说是作为春节礼物孝敬我们。对此,我们老两口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开心。春节联欢晚会,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神舟十二飞船从升空到返回地面的全过程、第14届全运会,都是用这台大彩电看的。 这台“小米”电视机是智能,既能看有线的,也能看网络上的。加上我们家多交了点费用,在高清机顶盒订了个点播回放功能套餐,节目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给。而小米电视机最好的一个功能就是“声控”,你可以按住遥控器上的话筒按键“发号施令”:“小爱同学,我要看中央一套——”,“小爱同学,我要看电影战狼——”,“小爱同学,打开全民K歌”……她就会用甜润的声音说:“我知道了,请稍后……”须臾,你想看的节目的文字就在荧屏上出现了,只要不是方言,它都会听懂的。要是再回她一句:“谢谢了!”她会很幽默地来一句:“不用谢,咱们谁跟谁呀!”这一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老年人,再也不当左手持电视遥控器,右手持机顶盒遥控器的“双枪老人”了。 这天晚饭后,我在电视机上插入U盘,放了一段电声音乐的“南腔北调大汇唱”,就是全国各地的戏剧选段,由电声音乐伴奏的经典唱段,从立体声很强的扬声器中飞出,强烈的节奏,优美的乐曲,不禁让人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家家电演变的那些事儿来……。 小时候,我就对带电的东西很感兴趣,我大哥是玉门油田的电工,偶尔看过他施工的过程,就记住了。小学五年级,我这初生之犊在没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拿着一把钳子和螺丝刀,带电在教室顶棚的过路电线上接了一个电灯,引得全班同学不招自来,每天都跑到教室里上起晚自习来。后来被班主任发现了,问明情况,本想把我训一顿,但看到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学习的场面,想骂的话都咽下去了,只是温和地劝我们赶快回家。第二天,电灯线就被掐了。 60年代后期,我是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道具保管员,学校的电子管扩音器归我保管了。由于喜欢,我就成了一名义务机务员。只要学校有大会,不用打招呼,我就会提前把扩音设备准备好。 参加工作后,接触的电器就更多了。尤其是到机关以后,像爬高上低在屋顶树杈上架高音喇叭、开大会准备扩音设备、提着台式录音机录制和播放领导的讲话、收拾音响办舞会、提着放像机到边远台站放映影视片,……但是,最初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只有一台从老家带来的电子管收音机。那是我四哥玩腻了的东西,扔在家里浪费电没人用,我捡回来了。用来早晨起床听广播,判断上班时间——因为我还买不起手表。 1978年,我和我爱人旅行结婚到天津,在天津劝业场看到一台地产的“红波”电子管收音机,两人都很喜欢,一商量,咬着牙花了两人一个月工资,80多元钱就抱回来了。虽说不如那时的“熊猫”、“红灯”收音机,但总比没有强。回兰州以后,下班回到家里,就打开它,几乎没得闲。不久又成了热门宝贝。只要是关系好的年轻人结婚,都要借这台收音机造气氛、装门面。都是熟人朋友啊,用就用吧。平时我们也是听歌、听戏、听相声,其乐悠悠啊! 1979年,改革开放刚开始,商店里出售从香港进口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200多块钱一台,局里有些人买了,那是时髦啊。当时我们两口子的工资不到100元,既要抚养我们的孩子,还要给各自的老人贴补点。所以,即使是这样一个电视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望,尽管有诱惑力,我们也无法动心——咱家的钱没功夫。 到了1982年,大院里好多家庭都有了电视机,好些人以买港产和日产的为荣耀。我们的孩子也大了,本着让孩子看电视见世面的想法,俩口子商量了好几天,最后决定,根据经济条件,进口的就免了,就买个国产的吧。随后找了个熟人,花了370多元,从甘肃电视机厂买了一台12英寸的“春风”黑白电视机。尽管只能看到几个台,也还是挺满意的。 后来,兰州电视台成立了,每周六晚热播《射雕英雄传》,却是在“增补”频道。我们这样的电视机收不到,只能干着急。后来我发现,局里通信台机务员们会组装“频道增补器”。我的一个很铁的同学在机务室,就从他那里要了一个装在电视上,调试好了图像。说不上清晰,好歹能看个人影就行,总算看完了《射雕英雄传》。后来才知道,全频道的电视共分甚高频、超高频、特高频三个频段,而我家这种电视机只有甚高频。 1983年,我考上了省委党校大专班,党校离我家有十几里路,要住校。这样的话,好多家务事就由爱人一人承担了,最挠头的要数洗衣服了。两人商量了半天,买台洗衣机吧。于是就买回一台本地产的“长风”单缸洗衣机,160元嘛,也承受得了,洗衣服算是不发愁了。 80年代初,到处流行立体声收录机,最开始时,是那种香港进口的“砖块”录音机,200多元吧。后来有了四喇叭双卡收录机,那时是时髦青年的标配:戴个蛤蟆镜,穿条扫帚裤(大喇叭裤),提着这种收录机,在大街上“摆阔”。这帮小青年如何“显摆”,咱就不说了,但就这双卡录音机,我们还是很喜欢的。可是一台最少也要好几百块钱,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咱先凉快凉快去。 直到1985年,我们手头上存了六七百块钱,录音机的品种也多了,两口子抽空就往商店里踅摸,终于在一家电器商店里抱回一台香港产的、没名气的双卡四喇叭收录机。虽不如日本货,但便宜,质量也还可以。从那以后,下班回到家,音乐声就不断了。 1986年夏天,一帮徐州民工给我们的住宅楼进行防震加固。楼外边用钢筋水泥打成“背包带子”,室内穿孔拉钢筋。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几个民工。这些人晚上没事,就到我们家来蹭电视看。有一天,工头提出来,拿100元买我家的那个黑白电视机,而且还是一口价。我们原本不想卖,可架不住他们天天晚上到我家看电视,死缠软磨啊。看那架势,这电视机不卖给他们,决不罢休。最后我爱人无可奈何地笑骂着说:哎呀,你们这些农民伯伯啊,我算服了。拿走吧。他们高高兴兴地抱走了,再也不来看电视,家里也安静多了。 家里没电视了,有点不习惯。尤其我儿子,想看个动画片,就只能到别人家去。我们本打算就要买个彩色的,但那时买彩电还要票证,一时半会儿还买不到,所以在等待。儿子只好到别人家去看正在放映的动画片《蓝精灵》。 这天晚上,儿子出去不一会噘着嘴就回来了,嘴里嘀咕着:“我再也不到别人家看电视去了!”看着孩子这个模样,不用说也明白是咋回事了,人家不欢迎。爱人安慰了一阵,然后铿锵有力地说:“不去就不去了,明天,爸爸妈妈就去给你弄个彩色的回来。”底气多足,因为我们的工资又涨了! 我爱人同学的姐姐在商场当负责人,我爱人和她比较熟,原不想麻烦别人,可为了孩子,就求她一次了。次日,找到她家说明情况,她很爽快给了我们一张票。随后,就让我们局里的司机帮忙开车直奔商场,花了1600元,把一台20英寸香港组装的“佳丽彩”彩色电视机搬到了家里。从那时我们才知道,彩电的色彩还分亚洲型和欧洲型的,前者偏绿,称之为“水彩型”;后者偏红,称之为“油彩型”,我家的属于亚洲“水彩型”的哦。 嘿,别说,带颜色的就是比黑白的好看,甚高频、超高频、特高频三个频段都有。虽说要手动调试,但还是挺满意的。尤其我儿子更是兴奋万分,做完作业,就看起他的动画片来。这台电视机陪伴了我们10年,最后花100元又找局里的机务员加装了遥控,更方便了。后来,被一个租用我们局铺面的食用油批发商以1000元买走了。这等于说,我们10年只花了600元,一年60,瞧这便宜占的! 九十年代初,出现了“砖块”移动电话机,俗称“大哥大”,那是一种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我们局里给我们安装了内线电话,所以对这玩意儿眼前一闪而过。接下来开始流行传呼机(俗称“BP”机),先是显示电话号码的,接着是“汉显(汉字显示)”的,以后又是能留言的……我们家不需要,所以没上心,我爱人可是在这些东西过足了瘾。90年代她从事专业气象服务工作,跟外界的客户打交道多。由于工作需要,先是配”BP”机,后来又换成手机,以后还有多媒体电脑什么的。 1986年,由于职务的变动,我的工资在两年中连涨6级,涨的钱数加起来虽然不到50元,但对我们靠工资吃饭的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我们的手头上也宽裕些了。 这时的电视机开始普及,价格也在不断下调,而29英寸的大彩电备受欢迎。我们花了6000多元,拉回一台29英寸“长虹”大彩电。 从此开始,根据生活需要,我们又添置了冰箱、录像机,柜式组合音响、吸尘器、燃气热水器、傻瓜照相机、微波炉、抽油烟机、电风扇、燃气灶……。以前来了客人,就是开电视让客人看。现在就拿“卡拉OK”招呼,举办家庭舞会。 当这些玩意儿还没玩清楚的时候,“VCD”影碟机像一股旋风扑面而来。这东西图像清晰,还有编辑功能,找音乐和图像可比录音机、录像机方便多了,不用来回倒带子了。这一股风太厉害了,中国刚引进生产线筹建的“华录”工厂,连一台录音机、录像机都没生产出来,便无声无息了。我们想一次到位,就买了台“厦新”三碟VCD影碟机。 那时,电影、电视连续剧、歌曲等各种影碟铺天盖地而来。当然正版的不多,一是太贵,二是片源很少,只能买盗版的玩玩。人们开玩笑说,是盗版影碟推动了中国影碟机的蓬勃发展。 以前有了录音机,我用空就去买音乐磁带,民歌、经典老歌、乐曲、样板戏、京剧、豫剧、黄梅戏、河北梆子等,买了一大堆。有了VCD,磁带不买了,又盯上了碟片。相声、小品、老电影、武侠片、样板戏、卡拉OK……应有尽有,有时要买好几摞。 没过几年,DVD又出现了,压缩版的影碟也是层出不穷,图像更清晰,一部电视剧最初由4盘变成1盘。我们家虽不跟风,但也经不住诱惑,就买了一台“先科”的。那些日子,只要有时间,就是看电视剧,尤其是星期天,一看就是一天。我有空就往电子市场跑,将那些国产电视剧,尤其像战争片、谍战片、金庸的武打片、神话片,动画片等等,又买了不少。还买了100部国产老电影和历届“奥斯卡”金像奖经典电影碟片,看啊看啊,我家居然看坏了一台DVD! 有一天,我和我爱人逛街,在电子超市看到一种新产品叫“EVD”的影碟机,是国产的,7英寸。屏幕既能进行360度的转动,还能像书一样折合起来。这种机子囊括了CD、VCD、SVCD、DVD的一切功能,而随机赠送的一张盘,居然存有8部电影和500首歌曲,才700多元。躺在床上抱着它看影碟多舒服,我们毫不犹豫,就买下了。 没过几年,又出现了数码产品和液晶电视机。于是乎,傻瓜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把才享受傻瓜机和背投电视的家庭打击的不知东南西北了。幸亏,我家没买背投彩电,要不也亏大发了。 这时,我们家用了20年的“上菱”冰箱坏了,买了一台“新飞”,旧的以80元回收了。29英寸的“长虹”彩电有些毛病,50元卖给收废品的了。VCD影碟机当破烂都没人要,傻瓜机给我二姐上中学的外孙当玩具了。我又花了2000多块,买了一台32英寸的液晶电视。长时间看也不怕晃眼了。 退休那年,我们在天津买房急用钱,把兰州的房子卖了。临行的头天晚上,我挨个将每间房子都看了一会:电视柜的抽屉里有三碟影碟机、录像机,小卧室里有组合音响,厨房里还有才买不到两年的冰箱、燃气淋浴器,还有一些家具,……都留在了这里。看着这些,那叫一个心疼啊,这都是我们两口子省吃俭用攒出来的,可又带不走,也没用,不丢又有啥办法呢?难道这就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吗? 也许是从小的熏陶吧,儿子也喜欢上了这些。中学时他的作业桌抽屉里存放着复制的王菲、郑智化的歌带和外国音乐磁带。儿子参加工作后,自己有了钱,在这些方面比他老子讲究。听的音乐是原版CD,看的是立体声效果的影碟。我这个就爱听MP3的老子,被他评价为“欣赏档次不高”。 这年元月,孙子出生了,为给孩子留影,小两口添置了万元以上的照相机,还有摄像机,他们买的佳能数码相机就归我们了。 两年后,我们老两口搬了新居,儿子把才买一年的46英寸的液晶电视留给了我们,又给我们配置了一套台式电脑,一个笔记本电脑。而小两口则是新买了50英寸的LED电视、投影机和立体声音响。专门观看那些重低音立体声的影碟。我们原来有的32英寸和37英寸的液晶电视,家里实在没地儿放了,送给亲戚们当床头机了。有了电脑和宽带以后,我再也没买过影碟,所有的音频视频,都可以在电脑上享受了。 这几年,儿子给我们买了大屏幕的智能手机,照相、录像都用它了。儿子嫌原来的相机玩起来不过瘾,又买了变焦的数码相机。于是乎,老相机、摄像机都被冷落了。 去年,十几年前给儿子买的笔记本电脑,还有儿子给我的那台笔记本电脑都坏了,还有一大摞DVD碟片,留着没用也占地儿。于是就把废品收购师傅叫来了。一报回收价格,可真让人哭笑不得:笔记本电脑每台20元,碟片每公斤5毛钱,顺便打听了一下手机价格:——一部非智能的手机,只值2元钱。这叫嘛事儿啊!电脑和碟片是卖了,嘚,手机就不卖了,咱还是留着当玩具吧! 我是2007年才开始用手机的,没用多长时间,掉厕所里了,没捞出来,但我也不着急。因为,家里还有三部固定电话,一部是单位配的,一部是外线,还有一部是铁通的。那时,爱人退休,回津伺候父母敬孝心去了,我们成了老牛郎织女,只能是打电话联络感情。铁通电话没有租费,打多少算多少。而我使用IP卡打长途电话,每分钟7分钱,这就省了不少钱。而那时手机打长话特费钱,没多大用处,所以,用不起,我也就没配。直到2008年,我才真正用上了手机——全是捡儿子用剩下的。现在用的手机是新的,也不过三年。折腾旧手机多了,也从中摸索出了“废物利用”的招数,拿旧手机听广播,听音乐、看录像、拍照片、录音、当计算器、当文字储存器等等,好好地玩了一把,感慨颇多。因此,才有了创作《旧手机的废物利用》的灵感和冲动。 现在,我的电脑桌抽屉里放着七八个不同型号的“诺基亚”旧手机,4个不同容量的闪盘,两部集移动电视、电子书、MP3、视频播放、文字储存等功能为一体的MP5播放机、带内存卡的MP3收音播放机……。这些东西,简直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许我们是经历过苦日子,勤俭惯了吧,就没舍得丢。 如今我家,除了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视机、DVD、电饭煲、电子高压锅,还有滚筒洗衣机、面包机、微波炉、电磁炉、豆芽机、豆浆机、厨房热水器、淋浴器、空调机、电风扇、电子熨烫机……等等。 现在的家电市场,各种电器彬琅满目,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厂家做不到的。还有不少我们不了解的家电,只是我们已经跟不上趟了。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现在的好多家用电器,需要的不多,有些还占地方,也就没啥吸引力了。若是要跟风,脱了鞋也追不上,只能是苦死累死了!实在话,就咱家中的这些家用电器,已经超出我们的盼望啦。此情此景,已经是让人醉了! 五十年代,流传一句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今,电灯电话算个啥,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点缀。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就是靠自己的薪水生活,有点优越的那就是我们两代人都有稳定的收入。我们没有刻意去追求新潮,也没有费力地去标新立异。我们没有成千上万的家产去显摆,也没有腰缠万贯的银子去旅游。既没有到日本去抢购马桶盖的兴趣、也没有到韩国挑购化妆品的盛情,更也没到美国去狂购黄金的狂热。我们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按需要去安排我们生活,去购买需要的电器。 许多家电脱胎换骨的时刻,更新换代的过程我们忽视了错过了。但就是这样,在家电时代,我们的生活变化那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三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家电演化的过程,全国人民有目共睹。不是我们一家跟不上趟,我们周围不少人也没跟上趟,都不同程度地“跨越”过去了。欣喜的是,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过程中,有一个很宽很宽的缓冲带,这个缓冲带沉淀了中国人使用电视、手机和电脑的层次。就像一个集散地,等大家的水平差不多了,又开始新的冲击。也就是说,这三样都成为大多数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科技现代化的成果。当然,以后更好的、更新的电器,享受的应该是我们的后辈了。家电数量品种的多寡,品位的高低,已经没有质的差别了。总之,咱中国人都跑在了家电世界的前列,。 这是为什么?放眼世界,纵观天下,看看我们日益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祖国,看看我们异彩纷呈、百家争雄的市场,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会明白——那就是:祖国强盛民才富,大河有水小河满! “重整河山待后生——”歌声还在耳边缭绕,但在我耳中,听出的却是祖国的强盛,百姓的幸福随想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