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1-9-1 18:43 编辑
建议媒体 开辟“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专版
作者是文人,对文化十分关爱,虽然已经退休10多年,但是,仍然坚持着每天读书、阅报刊、看电视。 作者特别关注到,近10年来,尤其是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后,从党中央到地方及各级领导人,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均很重视。 作者又注意到,各个媒体,包括电视台、报纸、刊物、网站,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传承似乎不太够。因此,建议各个媒体:开辟“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专版,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媒体“辟专栏、专版”,无疑会对加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无疑会引起读者、观众的重视、无疑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推进作用。 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不再赘述,只从如下 5 方面,谈谈“辟专栏、专版”的看法。 一.从内容看,特别必要。我中华5000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内容涵盖很广泛,既有治国理政的,又有治家兴户的,还有个人修养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如对国家忠君爱国,无私奉献等;对社会崇德向善,崇正义,守诚信,讲仁爱、扶贫济困、捐资办校、资助或者承担困难家庭学生读书费用等;对家庭尊老爱幼,睦邻里,尙节俭等;对个人刻苦学习,自强不息,遵纪守法等。还有建筑、工艺、文艺、节日、习俗等等方面的文化。这些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必须传承的。 二.从现状看,十分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对此,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知之甚少,所以,十分需要媒体传播。媒体的传播,受众度、可信度、感人度等等,都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了的。 再者,了解、并且能够头脑清楚地回忆50年前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亟待需要把抢救的历史资料传播、留存下来。 三.从实践看,很有作用。作者接触的一些媒体,有“辟专栏、专版”的实践,效果很好。 河北省《衡水晚报》的《人文衡水》专版(现已经停办)、《衡水日报.晨刊》的《今读老照片》专栏、《可爱老人网》的《 文史漫谈》专栏、河北省《农民互联网》的《 史海钩沉》专栏等等,受众度都是比较大的,关注、点赞也是比较多的,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很好作用。 四.从反映看,很受欢迎。作者退居后17年来,撰写了800多万字的冀州历史文化文稿,被媒体采用后,许多不相识的人告知我,写的是其爷爷、伯伯、父亲、姐姐等,很受感动,很受教育。 五.从作者看,也有期盼。作者及一些文友撰写“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史稿,感觉到一些媒体没有专版、专栏,不好刊发,很可惜。 作者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史稿,好像“距主媒体较疏”“与今节拍较异”“同青年人较远”。期盼文字工作者多挖掘、整理、撰写、媒体多刊发这方面的稿件,以赓续 传承、弘扬我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