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为人处世不可以多说话,话说多了一定会有过失。在东晋时代,有一位有名的书法家叫做王献之,他是 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有三个儿子。有一天王献之跟他的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到谢安那里拜访,他的两位哥哥整天谈很多世俗的事情,只有王献之只是问候几句,也不是很多话。三兄弟后来走了以后,有人就问谢安,你看这三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最小的这个最好,因为他的话最少。所以我们知道,看人怎么看?少说话的人,往往他的心地不会轻浮。 儒家 孔子讲过,「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他的表现一定是什么?做事很敏捷,他学习非常之专注,学得很快,学了之后一定依教奉行,他不会讲很多话。慎于言,慎是谨慎,《 弟子规》里讲「话说多,不如少」,一定要谨慎,讲多就错多。一个人能够敏于事,做事很敏捷,他讲话自然就会少,因为他注重于力行,他不是虚浮停留在口头上。反过来,一个人讲话讲得多,他一定不会敏于事,他讲得多肯定做得少。唯有做得多的人他才讲得少。所以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说一个人说话说得很好听,很会说话,面色、态度看起来又很懂得奉承人,使人觉得很舒服,这种人仁心就会少。这些都是教导我们要慎言,养我们自己真诚、谦虚、好学的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