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丑老头 于 2021-5-23 00:50 编辑
不知是否是灵感,最近一直想写一篇《我所知道的杂交水稻》,可没有写成。
我是1976年接触杂交水稻,也算是袁老最底层的农技成员吧。
当年,按工作安排,在公社主持本地的杂交水稻试种与推广。 从学习、实验、试验,并成为浙江省杂交水稻协作组一员。
1978年主持的百亩丰产坊攻关田试验,经浙江省、地、县农业部门干部实地验收,亩产1014斤,为浙江省单产最高,并在《浙江日报》上报道。
当年的工作,从制种、种植......离不开袁老的书本知识指导。
可到1983年,浙江省几乎全部退种杂交水稻,其原因是多种的。
关键是从杂交水稻需要的积温,不适应浙江省种植。
我地是种植三熟制地区(大小麦油菜为一熟,早籼稻、晚粳稻)。
杂交水稻需要积温高,假如在9月是旬遇低温产量降低。而产量最高是单季稻(成二熟制),影响了我地总产量,这是其一。
二是杂交水稻需年年制种,制种技术要求极高,难以提高杂交水稻纯度而影响产量。
三是最大的问题,杂交水稻口感差。我地口感最好是晚粳稻,其次是早籼稻,杂交水稻是最差。
这是农民不愿意种植的关键。
当然,随袁老团队的不断育种、开发、提高,解决杂交稻口感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
再一个我想说说,当时我们学习杂交水稻,而袁老齐名的还有一位,二人是缺一不可,不知后来隐姓埋名了。
还有:
中国杂交水稻的真正奠基人,南有黄耀祥,北有李贞生。1958 年,广东著名水稻育种家黄耀祥就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杂交籼稻品种“广场矮”,堪称世界首创。比后来在国际上曾经轰动一时,由设置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才育成的、被称为奇迹稻的“IR8号”早了数年。其中“广陆矮4号”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之大,利用时间之长,为矮秆品种之冠。“桂朝2号”在云南省宾川县作中稻种植时,最高亩产达1045.4公斤,创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李贞生则是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农民,1967年人工培育杂交水稻成功,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粳稻的人,他已经去世20多年了。1968 年,李贞生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一起培育杂交水稻种子,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其特点是粒大饱满,杆高,抗倒伏,抗病力强,抗旱,高产。在当时能提高百分之15左右的产量。李贞生由于他没有文化,不会写论文,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