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7243|回复: 110

[综合] 【大歌诗画】我家老物件之算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1-4-11 19:35 编辑

隔梁珠杆串串连,加减乘除拨指尖。

古今推算数千载,电脑问世只等闲。


题记:快乐大歌家有一个老算盘,是快乐大嫂在武汉财政学校读书的文具,后来她在商店工作也离不开它。快乐小子小时候老爱拿着扒拉,拎起来哗啦啦响,对于以前的人来说,没有计算器,所有的账目都要用算盘来算,因为根据算盘的木料不同,价值也就不同,做工越是精美就越值钱,现在收藏这种老古董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会放在古玩市场上热炒,也能有很好的价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6人气值 +25 收起 理由
铁歌 + 3 大赞!
禾子 + 4 大赞!
瑢芳田智 + 3 大赞!
宋玉芳 + 5
黄煌长 + 5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1-4-11 18:43 编辑



快乐大歌记得以前上小学,都有珠算课,那时很多人都会打算盘的。现在高科技互联网时代,人们与时俱进,都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不过现在极少人还会用算盘。快乐大歌的儿子是八O后,在中专学财会是学校珠算训练队的,打算盘经常得奖。现在的九O后或OO后的年轻人,可能干脆就没见过算盘了。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去六进一……”这是多少人曾经非常熟悉的珠算口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着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申遗成功后,一些年代久远的算盘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拨”响了算盘收藏市场,成为收藏品的新宠,你家有算盘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相当可爱!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1-4-11 18:43 编辑



算盘,又作标盘。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 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珠算盘也是汉族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北宋名 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 一直是汉族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 作用。算盘究竟是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 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与近日不同。不 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 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释了 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可见至迟在东汉就已经出 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 ~ 1293年)撰写的 《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了算盘。剧中有这样一 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 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 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为详细,可见,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中国就已普遍使用算 盘这一计算工具了。中国的算盘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筹算”就是运用一种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15世纪中期, 《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算盘的规格。由于算盘普及,论述算盘的著作也随之产生,流行最久的珠算书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辑的‘《算法统宗》。《算法统宗》是一部以珠算应用为主 的算书。全书共17卷,有595个应用题,多数问题摘自其他算书,但所有计算都改用珠算。书中载有算盘图式和珠算口诀,并举例说明如何按口诀在算盘上演算。其中开平方和开立 方的珠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来的。书末附录“算经源流”记载了宋元以来的51种数学 书名,其中大部分已失传,这个附录便成了宝贵的数学史料。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用又简单方便,因而在中国得到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 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当普及,并且出版了不少有关珠算的书籍,其中流传至今、影响最 大的是程大位(1533 ~ 1606年)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1-4-11 18:47 编辑

加法口诀表
项目/ 口诀 直接加法
(几上几) 下五加法
(下五去几) 进十加法
(几去几进一) 去五进十加法
(几上几去五进一)
一 一上一 一上五去四 一去九进一
二 二上二 二上五去 二去八进一
三 三上三 三上五去二 三去七进一
四 四上四 四上五去一 四去六进一
五 五上五  五去五进一
六 六上六  六去四进一六上一去五进
七 七上七  七去三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
八 八上八  八去二进一八上三去五进一
九 九上九  九去一进一九上四去五进一
减法口诀表
不进位加减法 进位减法
直接减法
(几去几) 破五减法
(几上几去五) 直接退十减法
(几退一还几) 借(退)十补五减法
(几退一还五去几)
一去一 一上四去五一退一还九  
二去二 二上三去五二退一还八  
三去三 三上二去五三退一还七  
四去四 四上一去五四退一还六  
五去五  五退一还五  
六去六  六退一还四 六退一还五去一
七去七  七退一还三 七退一还五去二
八去八  八退一还二 八退一还五去三
九去九  九退一还一 九退一还五去四
从上表的"加"来看共26个动珠码,"减"只是反向拨珠,加与减是一上一下和一去一回的还原关系,是一种动作相对形态。手指拨打到后来已在脑中形成条件反射,珠动数出,这是完成的"内化"的一种表现。训练珠心算从实拨到空拨,再到想拨,或同步进行等等,从心理上讲也是经过"珠算的动珠码映象"的形成,完成珠算的内化过程。由于动静结合一次成象,珠心算的运算过程实际上是每码至多3种模型的不断转换过程。珠算算法模式所具有的简捷性,正是我国珠算继承古代数学精准的成果。没有这样简捷的算法模式,珠心算的成功率是一个疑问;其次,也决不可能期望珠心算的技术普遍地被掌握。这如同英文26个字母可以包罗万象一样,26个珠算符号映象转换的简捷性正是珠心算成功的基本条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1-4-11 19:40 编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数据也是邓家秩们靠算盘打出来的!那时中国还没有计算器的!

自从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一再对无核国家进行赤裸裸的核讹诈、核威胁。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多次叫嚣对我国志愿军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当时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将采取一切步骤来应付目前的军事形式,包括使用原子弹!”


1954年美国和台湾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人民解放军收复一江山岛。消息传到华盛顿,五角大楼再次叫嚣对我国的几个重要城市实施核打击。




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我国进行赤裸裸的核威胁。更加坚定了我国造原子弹的想法。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起步较晚。建国初期,新中国不仅要战后重建,还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为了国家的安全和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中国不得不花很大的气力来研制自己的有效防卫武器,以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一庄严宣告,揭开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序幕。




考虑到国内技术人才储备和经验、经济状况的缺乏,当时的新中国领导人向苏联请求援助,认为这是一条重要且快速的途径。


50年代后半程,苏联对中国的国防工业援助集中于原子能工业和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并派驻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1958年初,中国政府向世界声明,留守朝鲜的志愿军部队全部撤回国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3月份,第一支志愿军回国。仅十多天后,这支部队再次出征,出现在我国的大戈壁滩罗布泊。他们的任务是建造中国的原子弹试验场。


同年,邓稼先等科学家开始奉命研究原子弹。




1959年中苏关系降温,同年6月,苏联专家开始撤出,中国的原子弹工程被定名为《596工程》。


1960年8月,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


至此我国的核工业彻底自主,再也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一切从零开始。


当时,我国的原子弹工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撤走的苏联专家嘲讽道: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民族,还想着上天上摘星星吗?


那时中国的原子弹又多了一个名字--“争气蛋”。


不过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嘲讽可能是那个时候面临的最微不足道的压力了。


当年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铀矿。在当时的情况下,你光有人不行,有经验也不行,你得找到原子弹制造的关键材料才行,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副部长刘杰成立了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简称普委二办。当时专门负责筹备铀矿地质的勘探工作,一共3支勘探队。从新疆到东北,再从东北到西南,几乎把整个中国都跑遍了,每天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走不动了,只能骑马;饿了,就地解决,拔草摸鱼;人到哪里,帐篷就支在哪里。由于技术手段落后,找矿的难度,比起取西经,还要艰苦百倍。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十几名勘探队员的生命,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勘探队终于在广西找到了第一块铀矿石。


第二个问题,国内没有人搞过原子弹,各国对原子弹的数据都是设为最高机密。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苏联专家撤走,留下一地鸡毛,很多之前签订的合作也被迫搁浅,大部分军工厂陷入停顿状态。


留下的核数据还是错的,我国的科研人员只能重新验算。没有大型计算机,连计算器都没有,只能靠算盘打,验算的稿纸可以铺满整个罗布泊,就这样,我们用算盘打出核威慑。


有了铀,有了数据。还得有试验场地,最开始试验场选择敦煌,但因为敦煌的历史文化因素和其他原因,敦煌被否决了,最后选择的地方是被苏联人称之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那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生灵进的去出不来。鸟飞不到的尽头,风吹不散的黄沙,刮得人眼睛都无法睁开,漫天风沙掩盖住日月星辰,整个罗布泊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


如此恶劣的戈壁滩,这支刚经历过抗美援朝的部队在罗布泊面临的第一战就是生存,要生存首先要寻找的就是生命之源--水。


在沙丘起伏的大漠里寻找水源,无异于大海捞针。派出的侦查小队接连失踪,很多人找水再也没有回来,在众人绝望之际,终于找到了充满盐碱的塔里木河。


死亡之海开出希望之花。


电影《横空出世》里,写到这样一首诗:


死亡之海得玉浆


天山为屏昆仑障


纵横南北十万里


敢问惊雷何日响


就是这样又苦又咸的盐碱水,稀有程度堪比琼浆玉液。




试验场地有了,多灾多难的新中国又闹起了饥荒。饥荒三年,粮食短缺。人们饿到吃观音土,活活胀死;饿到悬釜而炊,易子而食。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但为了生存,俩家交换子女,作为自己的食物。


科研人员经常饿着肚子搞研究,草根吃绝了,树也薅秃了。揪来的杨树叶、榆树叶就着盐煮一下,这就是当时科研人员的伙食。




陈毅元帅当时说:我们就是当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


尽管缺吃少喝,但是为了能把原子弹搞出来,靠着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挤出的救命粮,科研人员终于熬过了饥荒。


熬过饥荒,国际上又蹦出来个《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条约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


1963年7月3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指出美苏企图通过这个条约,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而把一切受核威胁的国家的手脚束缚起来。


因为中国拒绝在该条约上签字,美国多次计划空袭中国的罗布泊,企图把中国的原子弹扼杀在摇篮里。




美国对中国的原子弹进程进行严密监控,并不断施压,在我国周边设立多个监听站,数十个测向站。1963年,肯尼迪政府制定出空袭罗布泊的详细计划。他表示:不管用什么手段,必须阻止中国拥有原子弹。并极力游说当时的苏联一起空袭罗布泊。


正当中国面临国际舆论和美国核轰炸的双重压力时,一个子弹结束了这个自视甚高的总统的生命。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遭遇枪击身亡。美国空袭罗布泊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就这样,我国的原子弹研制在一次次困难中艰难前行。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这一炸,是底气!这一炸,是尊严!这一炸,是地位!




196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回答中外记者问答时,表示:美国的穷凶极恶,欺人太甚,我们今后做充分的准备,准备美国人打进中国大陆,我们彻底的消灭它!


1971年,中国重新加入联合国。


手里有了家伙事,我们才能掷地有声。


有了原子弹,再也没有人敢小瞧中国人,正如那句话:手里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我们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中国原子弹爆炸的背后是一批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饱学之士前赴后继。


他们在戈壁滩上献青春,大漠孤烟洒汗水,呕心沥血筑国防。


他们因信念而无畏,一纸军令赴大漠,归来已是白头翁。


他们用信念铸就共和国的灵魂,用身躯撑起共和国的脊梁。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闪耀的星,向每一个中国的核事业工作者致敬。


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继承这红色基因,铭记共和国的先驱。



发表于 2021-4-11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快乐大歌老师家老物件之算盘
发表于 2021-4-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算盘真是宝贝耶。以前我也有一把好算盘,后来被弟妹用来当滑板,上面堆放物件推来推去,算盘珠子一个个脱落,就丢弃了。
发表于 2021-4-1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大歌 发表于 2021-4-11 15:34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数据也是邓家秩们靠算盘打出来的!那时中国还没有计算器的!

一把老算盘,引出第一颗原子弹,多少努力,多么艰难,现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多少感慨……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真 发表于 2021-4-11 17:58
一把老算盘,引出第一颗原子弹,多少努力,多么艰难,现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多少感慨……

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数据真是用算盘算出来的?背后还有两功臣 2018-11-22 19:12

算盘打出来的原子弹?
相信很多朋友都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两弹一星”时都是拿着算盘进行计算,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实际情况,要知道核武器那种复杂的计算是根本不可能用算盘就能完成。
早期计算机
其实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在理论设计时一直都在用着国内性能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科院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半导体大型计算机103机(每秒运算2500次),1959年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的104机也研发成功,并立即投入了原子弹的理论计算工作。除了北京,当时位于上海的华东计算所也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的计算重镇,特别是所内的J501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更是堪称中国突破氢弹理论设计瓶颈的“大功臣”。
国内早期计算机
119计算机
其实华东所的J501计算机原本是于敏用来研究加强型原子弹的,真正用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反而是北京中科院的119计算机。由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美苏对华核讹诈不断加剧,中国科学家们在迟迟无法突破氢弹原理的情况下,被迫先搞一个威力在100万吨TNT当量的加强型原子弹来给国家“壮声势”(当时把这一目标简称为“1100”)。但在1965年10月的一次计算中,由于组员把密度参数填错了,J501计算机意外得出了一个威力高达300多万吨TNT当量的“氢弹”结果,这时于敏等人才发现:设计氢弹,原来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大幅提高热核材料的密度。之后经过1966年底程开甲参与的氢弹原理试验,中国被证实确实突破了氢弹技术,这也是在1967年的全当量氢弹试验中中国敢于直接空投氢弹试爆的原因所在。
投掷氢弹的轰6甲改
中国当时设计原子弹和氢弹的重要技术指标是能被轰6甲轰炸机携带,但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由于中国面临苏军可能大规模入侵的危险,考虑到战术核武器是消灭苏军坦克集群的最佳利器,中国又提出将便于突防的强5飞机改造为空投小当量战术核武器的运载机。南昌飞机厂以于登根为首的“119”设计组,仿照当时美军F-4“鬼怪II”战斗机挂载AIM-7“麻雀”空空导弹的半埋式机腹弹射式挂架的结构形式,也将强5飞机的内置弹舱改造为了向内凹入的半埋式弹舱,而氢弹则以半埋半露的方式挂在了强5飞机的机腹挂架上,挂架上则安装有两个以火药爆燃弹作为挂弹钩的推脱装置,从而确保氢弹不会撞到强5飞机上。
强-5的弹舱
强5飞机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上仰投弹方式,即飞机在接近目标区时,改为以45度角向上急速爬升至1200米高度投弹,氢弹以抛物线弹道落向目标,而强5飞机则以一个半跟斗机动动作,迅速向反方向加速飞行脱离。但即使这样,也不过仅仅多争取到一分钟而已。1972年1月,中国空军空五师飞行员杨国祥驾驶一架强5甲飞机,成功投掷了一枚代号为“狂飙一号”的小型氢弹并爆炸。其实这次氢弹试验原本在1971年底就准备进行,当时杨国祥驾驶的0266号强5飞机由于挂弹架装置失灵而未能将氢弹甩投出去,还被迫带弹返回马兰机场,差点将整个马兰基地给炸毁

发表于 2021-4-1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大歌 发表于 2021-4-11 18:20
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数据真是用算盘算出来的?背后还有两功臣 2018-11-22 19:12

算盘打出来的原子 ...

我们的前辈真不容易,科研人员可敬可佩。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0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