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677|回复: 9

沙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楼 于 2021-3-21 21:09 编辑

        沙汤
    退休以后,到处旅游。终到地点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向南,如三江两湖两广福建四川重庆港澳台;一个是向北,如山东河南安徽甘肃陕西宁夏新疆一带,第三就是部分外国,相比国内是少的。
    旅游就是花钱,一是玩,就是看没见过的风景。二是吃,对各地的一些特殊口味的食品,买点尝尝。价钱是高的,但是我们那没有,现在见到了无论如何也要买点尝尝。吃过以后才知道,不过如此。
    譬如武汉的热干面,鸭脖子,郑州的韭菜盒子,西安的葫芦头泡馍,新疆的羊肉那仁,都不怎么样。
    形状不好,内容与广告上讲的不一样。一句话,粗制滥造的成分多。
    葫芦头泡馍,叫人想想那所谓葫芦头就恶心,韭菜盒子不过是一张圆面皮包一些撒了盐的韭菜段。不要说鸡蛋了,连油都没有。撒好以后,向一边一叠,一个圆面皮变成了半个圆的合子,有什么吃头?
    那个所谓的那仁其实就是外行做的面条。说它是面条,真是抬举他了。短粗短粗的面棍子,下在吃剩的羊骨头烧的汤里,别说是美味,填肚子管饿都不够格。
    至于那鸭脖子,我不知那是谁想起来的,什么叫活肉?不过就是一串精雕细刻的骨头罢了!肉在哪里?吃过之后才知道,那一点点的肉,真是丝丝入微,全都塞到牙缝里了。
    走了这么多地方要说印象极深的食物,那就非河南安徽北部地沙汤莫属了。
在元代人忽思慧写的《饮膳正要》就写有“沙汤”一节。
    黄淮海一带有卖小吃曰油茶的,又言沙汤。
    在街市上卖这种吃食的大多文化不高,做的只要好吃不贵,有人来买就好。至于名字,到都不太在意。有写粆,糁,沙,砂的。
    东西都差不多:鸡肉切块焯水,加姜蒜翻炒后加水继续熬一会,等到吃时在碗内打入生鸡蛋搅匀,用滚烫的汤底浇入,撒入胡椒、香油,配菜有鸡丝、黑木耳、千张丝、香菇、香菜等等。有些地方除鸡肉外还会另放入猪肋排炖煮以增香味。
    鸡肉切块倒也未必,多用的是鸡壳,也有叫鸡架子的。一只西装鸡,鸡胸肉,两翅两腿的肉都被割掉了;内脏扒掉,就剩一个架子。和北京人卖的羊蝎子倒有一比。
    把这种东西放进锅里熬上俩小时作汤底,然后再加其他作料,临端上桌前,再用淀粉勾芡。
    其特点就是热乎乎咸乎乎的。好吃不拉馋,吃个热和咸。
    据说乾隆皇帝到过俑桥郡(今安徽宿州)这一带的时候,又饥又渴,一位老妇人冲了一碗带鸡蛋花的鸡汤献给万岁,皇帝感觉美味异常。于是问老妇这叫什么汤,老妇年龄很大耳朵不好于是反问“啥汤?”,乾隆问纪晓岚老妇说什么?纪晓岚灵机一动说“老妇说这汤叫 sa 汤。”乾隆再问“这 sa 字如何写。”纪晓岚说“这 sa 字是月字旁边一个天字然后下面一个韭字。”其意取:月下天子救命汤。”
    这个说法有点像野史上说的朱元璋曾经吃过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老百姓以为皇帝都是笨蛋,把他们说得如此不堪,也是一种发泄。我当不上皇帝,皇帝当初也不过和我一样是穷光蛋!想点子怼了皇帝一下,便觉得心里平衡多了。
    在山东泰安临沂一代也有此汤。
    字又写作糁(sá)。
    其释义更加丰富:《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可以看出该汤原为牛、羊肉为底料。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
    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糁”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现在山东范围内一般以牛肉糁为主,近年来也出现鸡肉糁。其色分为两类,在熬制时加入大量黑胡椒的黑糁,以及加入白胡椒或者不加胡椒的白糁。
    在商丘、夏邑、永城一带也有此汤。这里又换了个名字,叫做栿(sa)汤。据说是 “程朱理学”的程颢家的第二十三代孙,住在夏邑和永城的交界处。那年中原大灾,他就将家里粮食拿出来施粥,并将自家的牛羊鸡杀了,放进汤里熬煮,还加入白芷、小茴、桂皮等十余种滋补调料后,再给饥民食用。
    “栿”字本指梁。
    《法式》载:“凡方木小,须缴贴令大;如方木大,不得裁剪”。两个断面较小的梁拼合起来,就成为叠合梁。这估计就是“栿”字表示梁的含义。明代《正字通》一书对“栿”的解释为:“以小木附以大木上为栿”。
    可见,“栿”其实是一种叠合梁,后指代梁。用来作汤的名字,是说这个汤是有各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意思。
    在安徽砀山至河南一带说是此汤的来自于回民,相传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是从唐朝传入内地的。做法的主料汤变为了鸡肉加上牛羊肉炖煮,兑入芡汁而成。这一带的做法中,没有常见的木耳千张丝等配料,只有朴实无华的一碗肉羹汤,冲上蛋花后配上米或者大麦仁。
    我曾经在宿州的碾庄淮海战役纪念馆吃过一次沙汤,名字居然叫辣糊汤。同行的李麻子是当地人,是我旧时的同学。他不麻,夏天上课时,他热得满脸都是汗,也不擦,一个一个圆汗珠,就像麻子一样。大家心疼他,就叫他麻子,他也不生气。
        
    他是个吃精,悄悄地对我说,这其实就是月天韭汤,当地人不喜欢这个字。说那不是天字,是个夭字。懂经的人都说这个字不吉利,但是写成沙,砂,又不通,汤而有沙或沙那能吃吗?那不是骂人吗?因为里面放了辣椒面,又勾芡为糊,所以就叫辣糊汤。
    吃这个辣糊汤,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是,汤里有像头发丝一样细的鸡丝,还有混在糊里为数不多的几粒脱过皮的大麦仁。嚼在口里,极有咬劲。用年轻人的说法,叫Q弹。
    吃过之后,久久不能忘记,仔细算来,已经有好多年了再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沙汤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10 收起 理由
黄煌长 + 5 赞一个!
真真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3-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长见识,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1-3-2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西楼朋友佳作!沙汤里头有故事有文化,谢谢您详细介绍。
发表于 2021-3-22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辣糊难为汤
除却沙汤不是羹
发表于 2021-3-2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贴介绍: 沙汤。
发表于 2021-3-22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分享!谢谢介绍!
发表于 2021-3-22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楼老师是食客类人物,我喜欢读老师这样的饮食文化类文章,安微各地的沙汤有点名气,正宗也是以前的事,沙汤要用老母鸡汤,现在老母鸡基本上是三、五月出棚的鸡,味觉上就大打折扣。
发表于 2021-3-2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分享西楼老师沙汤!谢谢介绍!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8 06: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