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喜欢写
李祝尧,自幼聪慧,学习过人。
上小学时,他与同岁的堂弟祝来(生日小8个月),一起跟其八叔学习打算盘“九归架”,两天学“一归”。他每“归”都比堂弟学得快、打得熟。为此,堂弟总是挨惩罚。在“高小”只上了4个月,他就考入了冀县中学。
上中学时,他是班中年龄最小的,因贪玩,第一学期,各科成绩都是3分(当时是5分制),被家长狠狠批评了一顿。他十分羞愧,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第二学期,各科成绩就都达到了5分。
此后,他直到师范毕业,始终是学习“尖子”,尤其是语文全校拔筹,作文分数前茅。而且,各科考试时,总是第一个交卷。1955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河北省名校冀县师范。
他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到师范毕业,都在坚持课余文学创作,写稿投稿。虽然屡遭退稿和同学嘲讽,但坚持不懈,作品终于被报刊发表。
1954年,他15岁,正在中学二年级,他的诗作《妹妹的眼睛像盏灯》发表在《河北青年报》上,他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不但激励了自己,而且,在全校引起轰动,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赞赏。
在冀县师范学习时,他是校刊《新生活》主编,课余编写稿件,刻钢板、印刷。同时,把校刊内容,写到全校8块黑板报上,每周更换一次。期间,他写的小说、散文不断被报刊采用。
工作中业余写
1958年6月,冀县师范从4个毕业班200来名学生中挑选20名优秀学生提前毕业,立即到学校上岗当教师,李祝尧被选中,分配到晋县(今晋州市)第二中学。他在此入了党。
后他被调晋县文联、“四清”工作队(担任工作队长)、公社(担任党委书记),1969年后在冀县和衡水任职。
他在职时,虽然繁忙的工作使人喘不过气来,但是,业余写作从来没有间断。
在晋县时。忙于教学,只有假期写。《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学生文选》头条采用了他写的短篇小说《爷俩儿》。石家庄地区《建设日报》副刊发表了他写的散文诗《啊,美丽的棉花方》。
在晋县文联时,《河北日报.“布谷”文艺周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青山叔》《转变》等。
在冀县时。他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在写新闻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搞文学创作。
据档案记载,他负责的冀县红色农民通讯员学习班(简称“冀红农”), 每年撰写各种类别的新闻稿件3000~~4000篇,每年被《衡水报》《河北日报》《人民日报》、河北电台、中央电视台、《华北民兵》等报刊、电台采用稿件200~300多篇。当时,冀县的年上稿量在衡水全区11个县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在全河北省100多个县中也名气。
同时,“冀红农”培养了大批人才,当时,多人充实到村领导班子,后来,许多人成为科、县团、地师级干部,还有的成为教授等。
1971年1月29日,《河北日报》第3版,发表了署名“冀红农”(当时,报纸发表文章署名,均不用自己的姓名,要用组织名)的整版文章《干部一定要参加劳动》。那时,每有毛主席最新指示,都在中央广播电台晚上七点发表。1971年1月27日晚上,毛主席最新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 发表。当晚起,他马上采访县委书记、公社、村书记,28日,写出了采访实录后,随即坐火车送到《河北日报》社,29日就刊发了。
1972年3月4日,《河北日报.文艺园地》“创刊号”以几乎一个整版发表了他写的《跟县委书记下乡》,后被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材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风雪红松》采用。
他在冀州工作12年间,虽然当时文学报刊很少,仍然在发表文学作品10多篇。
在衡水时。他担任衡水市委副秘书长兼任研究室主任,许多星期天、节假日都不得闲,繁忙可想而知。但是,他白天工作,几乎每天早晨4点起床,到7点半搞创作,8点到机关上班。
他创作的《全员效率工作法》《私人企业雇工析疑》《衡水市企业文化建设调查》等论文,获得省、地奖励。
他于1989年5月,用8天时间,写了一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作序,《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年,他调任衡水市文联副主席后,召开了第一次自己作品研讨会,以改正不足,继续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