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话拜年 溧阳市老年大学 陈廷芳 牛年到来,“扭”转乾坤。牛年春节的拜年,则是人们相互走访表示辞旧迎新,祝贺春节,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形式。 新年到,放鞭炮,穿花衣,戴新帽。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洁洁。“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一这天,一般不出门,早早起床,口头问候自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媳妇给公公婆婆煮好并各盛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糖荷包蛋,讲孝心的还将早已准备的新布鞋装放茶盘,一同端送到他们床前,行孝敬拜年之礼,手头宽裕出手大方的公公婆婆,便有红包或好礼相送。 拜过父母,便是拜丈母或亲戚。拜亲戚也有讲究,“先内亲,后外戚”、“先拜舅爷,再拜姑爷”,“ 年初二到娘舅家拜年,”这是溧阳人的老规矩。记得我们村上有一年,外甥年初二没有到舅舅家拜年,第二天,舅舅就跑到其妹妹家来“兴师问罪”,说要给外甥拜年,弄得外甥吓得一天不敢回家。新年伊始,拜年赶早不赶晚,宜早不宜迟,俗称“拜早年”。过了正月初十再去拜年,就有点不大为敬了。当然,溧阳还有句老话,“拜年拜到二月八”,可见,在二月八之前,碰到朋友,说声“拜年了,新年好”,那也是很客气的事情。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过年有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怎么不开心呢。记得小时侯,农村还很穷,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出门拜年,一家家跑下来,身上的几个口袋能装满就算“大丰收”了。我拜年是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也不磕头行礼,就口头上叫一声,“某某长辈,拜年了”。长辈就在台上的盘子里拿点东西送给小辈。东西不多,一般是炒米糕、煮蚕豆、花生果、小糖等,临走时还要喝上一口红糖泡的“甜茶”。 小时候拜年的那些事,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一是“看画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上家家户户除了在大门上贴对联以外,有不少人家还喜欢买几张“画张”贴在堂前。那些画张,上面画的都是喜庆吉祥的故事。有牛郎织女、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比较多的是“样板戏”电影故事,像“红灯记”啊、“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还有一些飞机,坦克等军事题材的。我们东庙村小,孩子们拜年是满村跑。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来到二中队的一位大叔家拜年。走进们一看,堂前的台子上只有茶壶和茶碗,没有糖果果盘。向大叔拜年后,大叔就领着我们看起他家墙上贴的几张画来。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坦克、这是飞机,这是牛郎、那是董永。他讲个不停,我们也没有心思听,可他就是没有东西拿出来,完全是精神享受,看看没戏,我们几个很快退出,拔腿就跑,知道这大叔的厉害了。现在想想,他家里穷,拿不出礼品,叫前来拜年的小辈看看“画张”,也是无奈之举。村上的其他小朋友,听了我们“看画张”的事后,也就不去他家打扰了。 二是“压岁钱”。我们小时候拜年,从来没有压岁钱的,包括家里的长辈,辈分最高,也拿不出压岁钱来给小辈。但有一年,我就生平第一次拿到了“压岁钱”。我们村三个生产队,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都悄悄地搞起来“资本主义那一套”来了。一、二两个生产队都圈起了土窑,烧制砖瓦。三中队则建起了小造纸厂,收购稻草,制作草纸出售。我们一队,是从外地请来的一对老人来负责烧窑的。老头还是瞎子,所以,那边才肯放他们出来。老两口很有一套,烧出来的砖、瓦,质量顶呱呱,很受周围村民的欢迎。过年了,一对老人远离老家,就在生产队牛棚边的小草房里过节。还别说,这两位老人还真是有心人,他们早早地准备了好些两毛钱一张的另钱呢。也是巧吧,我们几个小伙伴拜年时从草屋前经过,一想,两位老人虽是外地人,但也是长辈,就顺便进去给他们拜个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草屋里糖果瓜子等什么都没有,可老太却给了我们每人两毛钱的压岁钱。乖乖龙个咚,我们发财了。两毛钱,是个大钱啊,当时从前马到溧阳的轮船票,也就两毛钱。第一次拿到了压岁钱,我们别提多高兴了。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弄的全村的小伙伴都去小草屋拜年了。随着我们村多种经营的开展,社员收入明显增加,干部群众都很开心。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公社开始“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了”,三个队的副业生产都被叫停,烧窑的老两口也被赶回了老家。那样一来,第二年我们的压岁钱自然而然也就泡汤了。 岁岁年年春来到,又是春节拜年时。回忆过去,珍惜现在,期盼未来,但愿牛年疫情终结,风调雨顺,人民丰衣足食,国家繁荣富强。 2021年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