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1-1-29 04:59 编辑
鼎边糊,也称锅边糊,是福州最具特色的大众传统小吃!
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
1961年2月9日,朱德在福建视察福州茶厂。 锅边糊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有说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是满意,赞扬一番。
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
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时久成俗,如今几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经营锅边糊,几乎所在家庭主妇都会做锅边糊,几乎所有福州人无人没吃过锅边糊。 采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下,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可以加入香菇、金针、黑木耳、虾米、猪瘦肉、芹菜、花蛤、蛏干、葱段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就成了一盆滚烫的“锅边糊”了。爱吃鼎边糊的人一年四季都吃地停不下来,特别是立夏,一般作为早餐,福州人都要吃锅边糊。 正宗的鼎边糊,最好到福州街头巷尾里去找,三坊七巷的”老福洲“小吃,是比较为人所知的一家。 ”老福洲“小吃店
如今,锅边糊小吃摊在福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为市民常用的早点。在商店里还有袋装的“锅边糊“片出售,可以随时煮食。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