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每每过腊八时,除了必有的腊八粥,腊八蒜,以外,还有腊八豆之说,腊八豆顾名思义,是豆,但只是菜里面的一种成分,有豆,白菜,豆片,豆干,胡萝卜,花生,肉皮丁儿,再加点芥菜干,那就奢侈得不要不要的,芥菜干是在来客人时,加点肉丁炒的待客菜,平日是舍不得吃的。以前的芥菜干是在腌咸菜之前,把芥菜外面的须子连皮切下,晒干,正名,芥菜毛,放上黄豆,一炒,不荤不素,下酒小菜,处理完的芥菜,才去腌咸菜,不像现在,直接将芥菜切片,晒成干,那个时候,舍不得呀。
做菜时,将这些食材切丁儿,和生肉皮丁一起炒,是不是有点东北乱炖的做法?小时候,喜欢这道菜,因为只有腊八时。母亲才做,我急不可待,盯着母亲,恨不得菜快点熟,熟后,还要放在窗外面冻上。
好像和这菜有缘分,中学住校,那时我的学校伙食还算好的,几乎天天是土豆,萝卜,豆片,白菜,花生,高粱米粥,馒头,窝头,我是天天吃个盆干碗净,面条,饺子想都别想,只有新年时,白菜,粉条,上面有几小块肉,叫猴顶灯,一碗米饭,然后在五彩缤纷的彩灯下,翩翩起舞,我也滥竽充数,混充演员,舞技不好,但老师却很严厉,是北方交通大学桥隧系的助教,年轻,见不到他笑,跳错了,就出列,表演独舞,我们都很紧张,住校的时光,短暂而美好。
学校的饭,我挺适应。那时人们生活水平没现在高,我的两位好友,在多年后同学聚会上说:当时她们的胃很难受,高粱米吃不惯,这也正常,因为她们是南方人。一次陪一位学姐去兴国寺,正午到了,附近没餐馆,人家说远道的才行,我们的腿都不好,走不了了,姐姐发愁,我说再试试看,结果行了,告诉我们一些吃饭规矩,还记得在灵隐寺吃过斋饭,鸡鸣寺的斋饭很有名,但饭点不对,遗憾。这次吃的斋饭,很合口味,因为食时不语,我们悄悄往功德箱里放了一些钱,和住校时的菜近似,姐姐和我忆起了少年时光,幸福,怅然。学姐待我特别有爱心,就像一位宽厚长者,如今她也走了几年了,往事历历在目。
其实,在冬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小菜,如延边的泡菜,一年四季都吃,北京的芥末墩儿,唐山的激菜,辣菜。故乡的腊八豆,一般以前都是自己动手做,不像现在可以买现成的,自己做是一种享受。
腊八腊八,冻死鸡鸭,放在带釉陶盆里,在窗外面冻着,凝成冻子,可以吃好几天,吃时切一块,然后再切成小块,眼前就浮现出爷爷就着腊八豆,抿一口小酒,心满意足的样子,觉得满屋子的阳光,是那么温暖。我也喜欢这菜,是妈妈的手艺,也是童年舌尖上的记忆。相貌平平的一道菜,承载着故乡的炊烟,故乡的年味,苏醒了的记忆,啊啊,真的是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了。
分享:
4 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