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0-11-16 05:05 编辑
一到冬天,北京漫街弥散着糖炒栗子的香味,诱惑着人们的味蕾。 对于栗子,大家都不陌生。 栗子树的花 花落十多天后结出带软“刺”的圆形绿色小果实,这叫“栗篷”。 栗蓬慢慢长大,“外衣”渐渐坚硬,犹如一只只小刺猬,保护着自己的果实。 老北京城里有句民谚:“八月的枣,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老北京还有句俗语:“吃过寒露饭,路上不见单”。寒露一过,街头上的糖炒栗子就上市了。 糖炒栗子在北方广受欢迎,甚至直呼为“灌香糖”,有诗为证:“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xiè,灯芯燃烧后的余灰),门前高喊灌香糖 。”这是因为北方栗子甜糯,特别适合糖炒,而南方栗子甘脆,适合做菜和煮粥。 真正记载糖炒栗子的是清朝的郭兰皋,他在《晒书堂笔录》中写道: “及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机子上,操长炳铁勺频搅之,令匀偏”。把栗子的炒制过程写的淋漓尽致。 老北京的糖炒栗子曾与烤白薯、糖葫芦一起被视为冬日里最具风味的三种时令小吃,“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园霜”这是清代描写北京风情的诗句。如今,京城大街小巷排着长队买烤白薯的场景早已绝迹,可是冒着寒风、排着长队等着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出锅的场景却常常能见到。
油亮亮的糖炒栗子还是一味补药。在《别录》中记载:“相传有人思脚弱症,经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宋代苏东坡弟弟苏辙曾作诗《服栗》: 炒栗子之美味,不但井市贫民,就是乾隆皇帝也格外青睐,据传,他曾专门写过两首诗赞誉炒栗子。 有一年深秋,乾隆皇帝到西陵(今河北易县)祭奠先父(雍正皇帝),路过良乡县城。当时的知县姓杨,他见县衙外水果摊儿上正在出售刚出锅的炒栗子香味扑鼻,于是令人在县衙中摆了一桌当地特产,有大峪沟的磨盘柿、大石窝的蜜枣、京西白梨、糖炒栗子,外带一壶清茶。 一路上,乾隆皇帝在各行宫里吃的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早腻了,一见良乡县令接驾的是一桌特产,倍感新鲜,尤其是那飘着香味的炒栗子更是诱人。整整吃了一大盘,并随即赋诗:“堆盘陈玉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等魁烧。” 几年之后的一个秋末,乾隆皇帝从承德避暑山庄回鸾,驻跸密云行宫。用过晚膳,便换上便装,带着两个贴身太监到附近溜达。忽然,不远处飘来淡淡的栗香,寻着香味他来到一个果局子前,只见掌柜的正在炒栗子。乾隆皇帝一边观看,一边询问这栗子的炒制方法。掌柜的见他好奇,便把刚出锅的栗子拿给他吃。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清香满口,甘美如饴,回到行宫便即兴写下《食栗》诗: 他将炒栗子的炒制描写得淋漓尽致,随后钦定密云栗子为皇宫贡品,按时令进奉。
老北京的糖炒栗子讲究现炒现卖,所炒制的栗子以“良乡板栗”为首选。早年间多是在干果店门前垒有个炉灶,架起大铁锅,然后将挑选好的生栗子与铁砂放入锅内用铁锹翻炒,并撒上些饴糖汁,待炒熟后倒入木箱并以棉垫盖严,随后高声吆喝:“唉,良乡的栗子咧!糖炒栗子哟!”这样现炒现卖的热栗子颇受老北京人的青睐。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