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0-9-19 08:36 编辑
华人朋友送包子来了 我女婿家搬到新家不久,9月7日,离我们家最近的华人朋友小黎女士一家4口就带着他们自己包的包子来访了。这就是他们送的包子,有模有样,褶花匀称,看着就爽眼舒心。
送包子好!圆圆的带馅包子的美好寓意是“金银满堂”,同时也寓意“团团圆圆”。蕴含美好寓意的食物,大家都喜欢。
中国从北到南几乎没有不吃包子的地方,各地都有特色包子,如胶东大包子、天津狗不理、上海灌汤包、扬州小笼包、常州加蟹顶黄小笼包、扬州三丁包、靖江蟹黄汤包、成都韩包子、重庆九园包子、开封一品包、利津(东营)水煎包、云南破酥包、贵州三香包、维吾尔族烤包子、回民羊眼包子、青岛三鲜大肉包、广东叉烧包、奶黄包(奶皇包)、四川龙眼包、北京庆丰包子等等,几乎人人爱吃包子。
包子的诞生竟然与诸葛亮有关,并且是在他行军之时无意发明的。相传当年的诸葛孔明在跟随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率兵进军西南,去征讨孟获时,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在农历五月间,十分炎热,而诸葛亮所处的泸水“瘴气太浓”,泸水中还含有毒性物质,很多士兵在食用泸水后死亡,患病者数量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冥思苦想后便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蒸熟了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死亡和病痛。 慢慢地,泸水周围的老百姓们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于是,从此以后,“馒头”便开始变为食物。包子一开始叫做馒头,直到宋朝,“包子”这个名称开始被广泛使用。并延续至今,各地早就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特色包子。 小黎一家人来时都戴口罩,而且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少说话,短暂停留后,他们就告辞了。 据《南华早报》报道,一份官方数据显示,在疫情中受歧视最严重的华裔群体,实际上感染新冠的几率最低,且死亡率也更低。 而此举(指被歧视)导致了“无心插柳”的后果——随着歧视、言语和肢体攻击加剧,很多亚裔开始被迫避开人群,因此感染率进一步降低。 华人很早就停止外出就餐,停止约朋友聚会,少去超市,出门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不论美国总统说了什么,亚裔群体都早早戴上了口罩。他们知道,戴上口罩,既能保护自己,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3月18日,美国纽约法拉盛华人社区一家超市,民众戴口罩排队。
3月30日“医师节”当天,在纽约一家私人医院工作的姜莎莎在朋友圈分享了在美华人医生们戴口罩工作的照片。她祝愿,摘下口罩拥抱胜利的那一天早点到来。图片/受访者提供 在美国,能和几个华人朋友同居一城,各自安好又惺惺相惜,守望相助,快乐有人分享,忧愁有人倾听,这是理想的、幸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