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0-8-10 06:18 编辑
冀州41人载 《史记》和《资治通鉴》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具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千百年来,曾经是州(今省)、郡(今地、市)、县(市、区)的治所。 古诗云:“万古风流是此州”“长才伟器,多出此州”“人才之众,几甲天下”。冀州有41人,被载入《史记》和《资治通鉴》中。 毛泽东主席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编写的。”
这两本书,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都是“后世不可不读之书”。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 元狩元年(前122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1362年间的历史, 冀州载入这两本书的41人中,《史记》5人;《资治通鉴》36人。均为今冀州区域内的历史人物,其中,冀州籍31人;他籍但与冀州相关的10人。
《史记》载5人 5人均是他籍,含正面人物3人和反面人物2 人。 大禹,“大禹治水”的事我国人几乎妇孺皆知。但大禹治水的开端、掘第一锨土在哪里,知道的恐怕不多。《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一》中载,“禹行自冀州始”。 后稷,姓姬,名弃,号后稷,字度辰,谥文成。他是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之玄孙、帝喾嫡长子。与大禹为同代人。“五帝”之尧、舜(约公元前30世纪---前21世纪初)授命大禹治水,授命后稷司耕。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号“后稷”。亦曰“天官,兼掌大司马”。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载, 他“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有令德”。《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载,“弃主稷,百谷时茂”。 后稷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还始种“林、黍、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菜”等等。并且,他热心“教民耕种”,教民耕种必须遵“春夏秋三时”。还教授人们如何收获、脱粒、加工成熟食。 他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还助禹治水,被历朝历代给予至上评价,被称为“稷王”“稷神”“农神”“田祖”“先农”“五谷之祖”“人民之主”“元圣”,等等。“食由五谷而成,五谷之有者,自后稷夫”,“古圣人也”。因此,“天下人皆感其教稼穑之功,而念念不忘也”。后稷使人有“衣帛肉食”而“不饿不寒”“功与孔子同”。 民以食为天,“农为兴国本”。如果“天不生后稷,则民生之不遂,施教之无地”。天下得其利也,“至今永赖”。 清乾隆年间的史书载:《金氏语录》记,我国的“后稷庙(祠)”有“二处,一在直隶冀州东南岳梁村,去城八里;一在山西稷山县,去城五十里稷山上。皆冯氏奉祀后稷祠。” “直隶冀州东南岳梁村”,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城东南冀州镇岳良村;“稷山”,在今山西省运城稷山县,为后稷的出生地。 冀州岳良村的“后稷庙(祠)”,初建于西汉,在唐、宋、明、清重修过4次,于1957年被拆除。目前,岳良村正准备第5次重建“后稷庙”。 几千年来,我国人,对于大禹、孔子祭拜有加,而对于后稷,知之颇少,祭祀不周。因此建议:应当大力宣传后稷,永远祭祀后稷。 1929年版《冀县志》载:冀城“南门内左有张耳祠。”此祠,下有张耳墓。于宋朝建隆(960~~963年间)建造。元末兵废,遗址尚存。 妲己,己姓,字妲,有苏氏部落之女,世称“苏妲己”。她出生于有苏国(今河南省 温县),父为古冀州侯,生长在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城里。 商王帝辛纣的妃子。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载,纣“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被周武王杀死。 她是千古淫恶的 蛇蝎美人,是中国历代的“ 红颜祸水”里最恶毒的。《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了具体事实。 审食其(?~~前177年),是 刘邦的同乡, 沛县人。以 舍人身份照顾刘邦的妻子儿女,渐为吕雉(吕后)所亲信。吕后时﹐审食其被任左丞相,后来,任帝太傅,权势极大。高祖六年(前201年),被封辟阳侯。得幸于吕后。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中载,“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即审食其与吕雉吕太后私通,他不管理政务,而像 郎中令一样在宫殿内监视,官僚奏事要通过他的决裁。 一天,惠帝找了一个借口,把审食其逮捕下狱,准备治死罪。吕后不便亲自出马为姘夫说话,就找了一个人,走惠帝男宠的门路,救了审食其一命。 1929年版《冀县志》中载,“辟阳故城在信都县东南三十五里”“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信都,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古名称。辟阳,在今冀州区周村镇安兴村。西汉始(公元前206年后),在安兴村设立辟阳县,到东汉延光元年(122年)被取消,作为县治的时间有300多年。当时的辟阳县城,在安兴村现址东北方向100米左右处。
《资治通鉴》载36人 初步统计:共载入《资治通鉴》中的冀州人计36名之多,其中,冀州籍31人,在冀州工作过的客籍5 人。 任光,字伯卿,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最初当过乡啬夫、郡县吏,后归降绿林农民起义军。更始帝刘玄登位后,被任命为信都太守。是云台廿十八将之一。 邳彤,字伟君,东汉信都(今冀州区)人。他在王莽时任和成郡(今河北晋州市)卒正,刘秀巡视河北,至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西北),邳彤率全城迎刘秀,因被封为和城郡太守。也是云台廿十八将之一。因为懂药理和医术,被誉为“药王”。 李忠,冀州都尉。 《资治通鉴》第39卷《汉纪三十一》中载,“是时郡国皆已降王郎,独信都太守南阳任光、和成太守信都邳彤不肯从。”任光“闻秀至,大喜”“邳彤亦自和成来会。” 刘植,冀州人。自幼酷武,研读兵书,广见卓识,能言善辩,机智骁勇。更始元年(23年)12月,王郎称帝,燕赵一带望风归顺。刘植主动归附刘秀。为云台廿十八将之一。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 河南武陟西)人 ,西晋年间曾担任冀州刺史,且功绩颇丰。 《资治通鉴》第78卷《魏纪十》中载,嵇康“与......河内人山涛......特相友善,号为竹林七贤。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涛为吏部郎”。他“掌管官吏十几年”。 释道安(312----385年),西晋长乐郡扶柳县人(今冀州区小寨乡扶柳村)。原姓魏(一作卫),成名后自称释道安,简称道安。 他致力于佛教中国化,被誉为中国“佛教领袖”“东方圣人”,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前秦苻坚皇帝尊称为“国师”。 《资治通鉴》第104卷《晋纪二十六》中载,“坚素信重视沙门道安”;382年11月,“坚与安同辇游于东苑”。文中的“坚”,是指前秦皇帝苻坚(357~~385年在位)。 冀州冯姓人25人。其中,冯跋和冯弘是皇帝; 冯素弗、冯熙、冯诞、冯修、冯子琮、冯元常6人是宰相;冯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明太皇太后”;冯宝妻冯冼氏,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等等。 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 景县),北齐高祖, 东魏权臣, 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 《资治通鉴》第155卷《梁纪十一》载,531年4月“北魏任命欢为冀州刺史”。 孔巢父,字弱翁,孔子的37代世孙。冀州人。他“少时力学辩博”,也有诗文佳作行世,但已散失。
《辞海》中有“竹溪六逸”条目,载:《新唐书.李白传》中说:唐朝(618—907年间)时,著名诗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6个人,一起隐居在徂徕山,酣歌纵酒,被号称为“竹溪六逸”。 孔巢父与李白、杜甫等几位文采横溢的大文豪齐名。冀州《州守林思承重建儒学碑记》刊载:其“赫然有声于斯土”。 《资治通鉴》第231 卷《唐纪四十七》载,784年7月“孔巢父至河中”李怀光部“宣诏未毕”,被杀 孔纬(?---895年),字化文,冀州人,唐朝大中十三年(859年)获进士第一名---状元。 他曾经先后担任户部侍郎、御史中丞、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 《资治通鉴》第256 卷《唐纪七十二》载,886年,“上(皇帝僖宗)以孔纬为御史大夫”“兵部侍郎、同平章事”。889年任吏部尚书,司徒。891年贬为节度使,再贬为州刺史。不久,又擢升吏部尚书、司空兼门下侍郎,再次辅政。 乌震(?~927年),冀州信都(今冀州)人,后唐庄宗年间(923~~925年间)担任冀州刺史。 《资治通鉴》第275卷《后唐纪四》载,927年,后唐帝“以震为河北道副招讨,领宁国节度使,屯卢台军”。 张廷翰(918~~964),冀州信都人。父慎图,为兵部郎中。廷翰少慷慨,有智略,善骑射。 《资治通鉴》第286卷《后汉纪一》载,946年“冀州人杀契丹刺史何行通,推牢城指挥使张廷翰知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