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0-8-6 23:26 编辑
不能和颐和园大石头合影?
颐和园乐寿堂及内部陈设:
青芝岫
颐和园乐寿堂院内有一块产自北京房山的大石头,叫青芝岫。这三个大字是乾隆亲自题写的,足见统治者对它的重视。房山石是以“有孔不透也不漏、有形不皱也不瘦”者为佳。这块“青芝岫”有孔、有形,似灵芝。“青”为青色,“芝”为灵芝,“岫”为孔洞之意,即为一块青色、有孔、有洞的大灵芝石。 导游会奉劝游客不要和这块大石头合影,是何缘故?
这块石头重达近30吨,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有人给他献策: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于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难怪今天,在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动用人力过百,马匹四十,不知花了多少钱,才运到良乡,离勺园还远着呢。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爷去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为雍正扫墓,路过良乡的时候,随行的刘墉就将米万钟败家石的事情告诉了乾隆皇帝。 乾隆去看了这块石头,也喜欢上了,于是就问刘墉:“你说这块大青石如此俊秀神奇,为何弃置路旁,遭人唾弃呢?” 刘罗锅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回陛下,微臣讲过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本来只是想运回海淀的,但是这块灵石觉得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所以就蹲在良乡不走了。” 乾隆听了,龙心大悦,参拜过灵石,就限期要手下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用以装点皇家园林。 刘墉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一定会给皇家增添许多瑞气,它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要弃置荒野的话反而是很不吉利的。” 听刘罗锅这么一说,皇太后同意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乾隆自然是称心如意,于是就赐名败家石为“青芝岫”,同时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乾隆题诗:
大臣题诗:
为了把大石头搬进乐寿堂,乾隆要把刚修好的院墙破开了(因为门太窄,石头进不去)。然而,人生难料,世事无常,自乾隆搬来该石,清王朝便从盛到衰,由强到弱,最后一败涂地。百姓认为此石既败私家,又败国家,所以称之为“败家石”。这也就是导游奉劝游客不要和这块石头合影的原因,当然这只是玩笑话,还是有很多游客会和青芝岫合影留念的。
慈禧每年有八个月住在乐寿堂。慈禧小名叫兰儿,喜欢玉兰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玉兰。
慈禧水道在颐和园的码头:
这是“探海灯杆”:
滑轮
汽灯
探海灯杆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高约12.77米,主体由两根木柱构成,绘有云纹,顶端用金属制的贴金云冠连接,据悉这顶端的贴金云冠是用铜制成的,重量达2.5吨。云冠铜珠下有滑轮用来悬挂汽灯或电灯。
“探海灯杆”位于水木自亲殿的正前方,“水木自亲”是由慈禧太后亲笔写的匾额,在它的后面就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了。“探海灯杆”在当时悬挂着大汽灯,要知道当时的清朝社会还在用蜡烛呢,而慈禧太后就已经用上了汽灯。 晚上“探海灯杆”的汽灯亮起来了,则意味着慈禧太后还没有睡觉,如果汽灯熄灭了,就意味着慈禧太后已经入睡了,那么伺候的宫女太监也可以稍作休息了。 后来,晚上探海灯杆上高悬一盏电灯,这是颐和园中最明亮的灯。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发电机安装在文昌阁附近。 水木自亲殿是乐寿堂的正门,殿前有石造雕栏临水码头。慈禧从水路来颐和园,都是从这里下船到乐寿堂的。水木自亲意为水边的林木葱郁多情,自动与人相亲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