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675|回复: 4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0-7-31 10:09 编辑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佛”

2020年07月30日
来源:凤凰网佛教综合


很多人知道佛,但什么是“佛”,却少有人能说的清楚。《禅露》杂志的邹相,是“80后”青年作家,他学佛十余年,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菩提花开》等多部著作。那在他的心中,什么是“佛”?



文/邹相

“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笔者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多,特作此文与广大读者、同修共享,希望能给大家以共鸣与思悟。

一、明了因果,勤修福慧

众所周知,因果报应与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三世因果经》载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即是说,我们在今生的作为,是前世的果报;我们在来世的果报,来自于今生的作为。

因果报应有三种: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生报,或是前生作业今生报,或是今生作业来生报;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同时并存,因果在六道中来回,六道在因果中轮转。

佛教有偈曰:“堪叹人生苦,儿孙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这首偈子直观立体地展现了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的不可思议。鉴于佛教因果报应之说,作为众生中一员的我们,理应积德行善、勤修福慧。我们从事的职业,切勿与杀生、偷盗有关,不能行有违伦理道德的损人利己的恶行,以免遭受因果轮回之苦;我们不能干伤天害理、有违良知的事情,以免落入因果之中,自尝苦果;我们不能做坑蒙拐骗、阴险狡诈的勾当,以免伤人害己、落入苦果等等。

在工作中、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斟酌再三、小心谨慎,不能说过火的话、做过火的事,像恶口、两舌、绮语等“口业”,更是不能造下,因为造下口业也难逃果报。

二、广结善缘,众善奉行

《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是说,佛教的根本在于导人向善,引导众生广行善举、息灭恶念。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善的念头、远离恶的念头时,世界也会变得清净无染,正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济群法师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写道:“善行能使我们内心善的种子得到滋养,所以在付出的当下,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得益。这正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更重要诠释。”我们所做的一切善行,就像是给树浇水、施肥、除草、整枝一样,只要不断地积累善行,总会有收获累累硕果的那一天。广结善缘,比如用“四摄法”、“六和敬”来为人处事,用温暖柔和的话与人交流,用真诚无私的心与人交往,用宽广坦荡的心胸来做事,这些都是结下善缘的殊胜方式。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结善缘的机会,比如在公交车内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儿的乘客让座,在马路上及时将看到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见到残疾人过马路时搀扶一把,为需要救助的灾区同胞贡献一份力量,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献一份爱心等等,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努力,定能结下无数善缘。

三、放下执着,看淡得失

佛陀曾说过:“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说,众生都有佛性,但因为妄想执着,很难显露佛性、证悟成佛。

佛教认为,一切烦恼和罪恶的根源皆是对自我的执着,故而有“为何团团转,只因绳未断”之说,这个“绳”就是指“执着”。执着的原因,往往是过于看重个人得失。如果一个人总想着个人得失,总是患得患失、难以自拔,必定会活得特别痛苦。

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就会因为偶尔的失误而痛苦不堪;追求高效高质的人,就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破罐子破摔;执着于感情的人,就会因失恋而迷失自我;执着于事业的人,就会因事业上的不顺心而心生痛楚……如果把这些得失看得很淡,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得与失,不过一念之间,很多时候,得到不一定就快乐,失去不一定就痛苦,只要我们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就不会纠结于得与失之间。佛教里面讲到“随缘”二字,就是希望众生不要总是陷于执着之中,不要总是怀着攀援的念头而生愚痴,学会随顺因缘,坚定地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有用这样的心态,才能轻松地放下执着、看淡得失,达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之境,不被执着所累,不被得失所恼。

四、慈悲待人,宽容大度

佛教中有“菩萨低眉”之说,这个“低眉”就是一种慈悲,“慈予安乐,悲为拔苦,常怀慈悲,是菩萨心”。当我们进入寺院里,就会发现,不管是三世一切佛,还是诸大菩萨的造像,都是慈悲祥和的神态,有很强的亲和力与摄受力。这种慈悲,就是佛教接引众生的大智慧。把佛菩萨的慈悲理念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就是要慈爱一切众生、悲悯一切众生,时刻想着拔除他们的苦痛,给予他们以快乐。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父不慈,则子不孝。”即是说,父亲不知道慈悲爱护儿子,儿子就不知道孝顺尊敬父亲。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再拓展开来讲,领导不知道对下属慈悲,就得不到员工的真心;老师不知道对学生慈悲,就得不到学生的尊敬;丈夫不知道对妻子慈悲,就很难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等等。

佛教中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即对一切众生都很宽容大度,愿意接受他们的一切,更愿意帮助他们解决任何困难。慈悲心即是宽容心,慈悲对人就是宽容待人,不斤斤计较,不睚眦必报。我们若能以慈悲心对待身边的人,以宽容大度对待遇到的事情,就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助力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五、直面无常,笑对人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即是说无常的道理。佛教从因缘法的角度,提出诸法是因缘生,因缘会变异而终将灭坏,因此说无常,说“四大皆空”。无常的示现,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人生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就是无常的明证。

人生中一切突如其来的变故,皆是无常的彰显。特别是死亡,更是无常的体现。佛教所讲的“无常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死观”。面对无常,我们只能坦然面对,用勇猛精进来化解无常来袭。而勇猛精进的前提,就是要征服内心的烦恼,战胜心中的敌人,战胜自我。

庄子在妻子死亡时,鼓盆而歌,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复活;阿基米德看到罗马士兵过来逮捕自己时,不慌不忙,请求他们留几分钟给他,他好把一道几何定律写出来,留给世人;临刑前夕,谭嗣同在监狱的墙壁上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壮诗行……面对无常,他们沉着应对,淡然处之,毫不畏惧,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值得我们学习。直面无常,笑对人生,我们才能心无所住、心无挂碍,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佛是觉悟的大导师,佛法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集合体,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指导,助力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觉醒。佛法如烟海,既博大精深,又直指人心,只要我们认真、用心地去学习、去参悟,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愿诸位同修、善友皆能在学佛的道路上,沐浴禅悦法喜,获益无穷!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郑州市作协理事,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菩提花开》、《且听风吟》、《素心若荷》等多部著作。)

文章来源:《禅露》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九品莲花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无任何宗教信仰,外出旅游时,常在众多庵堂寺庙内,都能见到许多信众烧香拜佛,今天见到此文,我想这些信众大都是为拜佛而拜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个最基础的佛教常识,你都回答的上来吗?

一、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这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佛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不是神仙,而是通过努力修行而觉悟的人,证悟后就可以称为佛。也就是说,只要我们遵照佛的教导方法去努力实践,也可以成佛。

二、什么是佛教?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的内涵包括无边无尽的事理,目的在于破除迷信,启发人们的智慧。

三、为什么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有师生的称呼。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第一位创始人,是佛弟子最根本的老师,所以称为“本师”,也说明学佛者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四、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
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学佛人和佛是师生关系,和菩萨则是同学关系,也就是说,菩萨是我们现在学佛人的学长,只是比我们入学早一些。

五、什么是和尚?什么是法师?
和尚是一种尊称,并不是佛教的专用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关系非常密切,这叫和尚。如果他也讲经说法,但不是直接教导我的,那就称为法师。

六、把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谁?
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是在东汉时期,而非正式的传入,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最初迎请来的两位法师,是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第一次将佛教的法器、佛像、佛经正式带入中国,为中国朝野所接受。

七、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哪个寺?
汉明帝迎请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来到中国后,安排在河南洛阳的鸿胪寺,鸿胪寺是当时政府办公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由皇帝直接管辖。后来为了把两位法师长久的留在中国,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供僧人们居住以及弘法布道。
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当时迎请两位法师时,所带的佛经、佛像、法器等等,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所以就把这座寺院称为白马寺,作为纪念。

八、为什么寺院的围墙是黄色的?
黄色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机构和民用建筑是不可以用黄色的。
因为佛教最早是汉朝皇帝从印度迎请过来的,皇帝把佛当成老师,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所以佛教寺院都是按照皇宫的规格建造的,可以使用黄色,后来历朝历代也就都沿袭下来了。

九、所有的佛经都是佛说的吗?
佛经包括经、律、论三藏,其中有佛说的,也有佛的学生说的,但是都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只要所说的义理与佛说的意义相同,在佛教里面就称为经。
比如《六祖坛经》,就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六祖惠能大师所作。反之,如果所说的不是事实真相,与佛说的义理不同,就不能称为佛经。

十、为什么佛弟子之间互相称呼师兄?
佛弟子之间互称为师兄,没有师弟、师姐一说,原因有三:
1.是代表男女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2.是指修行解脱之道乃是大丈夫所为,表示尊敬对方,赞叹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3.称对方为师兄,表示自我谦卑,甘居人下,是我们佛弟子觉悟的一种状态。另外,只可以对在家人称师兄,对出家人不可以,应该称师父。

文章来源:上海菩提寺
发表于 2020-8-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欢迎您的光临!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0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