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汉不知饿汉饥” 后半句更经典却经常被忽视 俗语“饱汉不知饿汉饥”,从表面意思上去理解,吃饱的人根本不知道饥饿的人有多痛苦。这句俗语出自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如果从这句俗语的内涵去理解,可以发现“饱汉不知饿汉饥”,其实说的就是处境好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别人的苦衷。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不仅非常多见而且也大有人在。当自己的生活条件特别好,或者是收入或消费水平高时,根本不会理解低收入群体的难处。 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饱汉不知饿汉饥”这句俗语。事实上这句俗语的原版为“饱人不知饿人饥”,如果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涵义。但如果深入了解这句俗语之后,却发现说透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 这句俗语还有一个时间比较久远的故事。相传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司马衷,在刚坐拥天下之后就出现了灾荒。这个地区的官员就给皇帝写奏折,详细的讲述了当地的灾害情况,以及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现状。很多人因为居无定所或没有食物,在逃亡的过程中被活活饿死。甚至有很多逃难的流民纷纷涌向京城,一时间导致京城的治安非常混乱,司马衷看到了这个问题之后,在内心中暗自揣测天灾人祸,应该马上得到解决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他又转念一想,既然没有粮食吃,老百姓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就是“何不食肉糜”典故的由来。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取笑,这位天性愚钝不懂得治理国家的皇帝。如果大家能够换一个角度,去重新考虑或分析一下问题,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去看问题,即使是同样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司马衷作为当时社会中的天子,每天肯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他根本不用为忍饥挨饿而担心。可能在他的眼中“肉糜”,只是一种最廉价的食物。当大臣们听到司马衷的话后,不仅特别无奈,而且也很伤心,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呢? 这就是俗语“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由来。时至现代社会,依然有这样的人,而且类似的事情正在不断重复的上演,实际上这句俗语的下半句才更经典。 “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俗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九十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原文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么好的孩子,还要罚!要是没有他,你又不知道该怎么样了。”大概意思就是生活的幸福之中的人,根本没有感受到幸福的珍贵。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很多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特别高。所以很多廉价的物品或食物,往往都不会进入这些人的法眼。家中的长辈就会语重心长的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句俗语所表达的内涵,主要是指自己的生活其实已经很幸福了,但有一些人偏偏感受不到这种幸福。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幸福的标准很高,并不是每天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生活。这一点在很多小孩子,以及年轻人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有的时候幸福可能就是一粥一饭,几件可以遮体的粗布衣服,以及可以感受到温暖的小房子。但由于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要求不同,所以他们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一样。有人认为住别墅、开豪车才是幸福,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幸福,事实上这只能叫欲望,而不是幸福。 “饱汉不知饿汉饥”与“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这两句俗语具有非常强烈的对比性。有的人在吃饱穿暖之后依然不满足,也有一部分尚处于贫困线上的人,对他们来说能够吃饱、穿暖就是幸福。如果问幸福到底是什么?只能说放平心态去慢慢感受吧。 来源:史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