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管管晚上好!
前天下午,一场暴雨过后,隧道变河道,汽车变汽艇,公交车也成了诺亚方舟,让远离大海几千里的成都市民,有了“看海”的机会。不少淋在路上的市民在无奈中调侃,“白素贞别闹了,许仙不在成都。”“今天不是忘了带伞,而是忘了带船。” 6月23日,北京遭遇大暴雨袭击,街道积水成灾,行车如行船。 事实上进入六月以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和成都的尴尬大同小异。6月23号的一场强降水,更是让首都顿时变成了水都。积水没车,道路拥堵,行路如趟河,雨水灌地铁。不少走在路上的网友尽情戏谑,“让我们荡起又浆,小车儿推开波浪,北京今天局部有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去北京看海。” 不过,无奈的调侃,却不能掩饰城市的悲剧。前天,成都两名市民在大水中行走时不幸被电击倒身亡;6月23号,北京两名青年农民工在大雨中推车时被冲入下水道中不知去向。 7月5日,车辆在江苏扬州积水的路段行驶。当日凌晨起,江苏扬州降暴雨,一些低洼路段严重积水,给市民出行造成不便。
看到这些残酷的无奈,便不由想起1862年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精彩论断:“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的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也曾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7月3日15时开始,今年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成都,续3个多小时的强降雨,造成了成都市内交通局部瘫痪。这场暴雨让成都成为泽国,城区内上百处低洼地带的积水达到人膝部或半米之深。最高降雨量达到了215.9毫米。 显然,城区变海,是因排水不畅;排水不畅是因地下管网建设滞后。城区变海,无情地揭示了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格格不入。脆弱的城市排水应急系统严厉拷问城市的规划与管理。 6月18日,武汉天降暴雨,全城多处交通要道积水严重,交通几近瘫痪。 看看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吧,人家注重城乡一体,法律约束严格,在建设之前就有完整的规划,规划一旦确立,不能轻易变动。巴黎、伦敦等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非常完善,同供水、供电、供气一样,成为城市命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黎的下水道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1370年,巴黎就有了第一个用石头砌筑的弧形封闭式下水道。1878年,巴黎全城的下水道长约600公里,现在长达2347公里。他们还在小下水道中建造了蓄水池,这些下水道在巴黎城下纵横交错,如一座大水库。因此,虽然巴黎多雨,但是行人雨天行走时湿鞋的情况很少见,也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最有趣的是,巴黎下水道还是全世界唯一可供人参观的下水道。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就陆续有外国元首前去参观,现在常年有十几万游人观光学习。 要说巴黎咱不能比,那就看青岛吧,虽然是“现代化”比较早的老城,但百年前德国留下的一套排水系统,至今依然发挥作用,其雨污分流的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而痛定思痛看自己,近年来,国内的城市发展标榜的往往是速度,是“一日千里”;是高度,是摩天大厦排第几的竞逐,但至为重要的城市地下系统,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为何如此?显然是因为城市管理者计较的是任期内的城市面貌变化,是依靠城建拉动地方GDP的政绩变化。于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高楼林立、草坪开阔、马路宽广的光鲜和亮丽。至于真正要夯实城市的基础,那只是场面上的话。不是嘛!在这种近乎疯狂的城市大发展进程中,匆匆忙忙的扩张,朝令夕改的规划,草草率率的施工,留下了无穷隐患。在一些现代化大城市,风和日丽时很有面子,但一次大雨不但让它很没面子,甚至把以前攒下的面子也耗损了。 只是,水漫金山,利益受损的总是普通百姓。一次次大雨袭城,城区变海后付出的成本总和,总是会远远大于根本性解决问题的一次性投入。就这么每年将就下去,何时是个头? 不能再等了,不能等到下次大雨来袭时再说。要把根本性解决问题引入决策程序,搞好科学规划设计,该掏钱的掏足钱,该重新挖扩的要下定决心,即使给市民出行、城市运行带来某种不便,相信社会各方也自会理解与克服。(作者:邱海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