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礼和堂传人 于 2020-6-18 12:13 编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经济不很发达,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街头巷尾不时能看到那种“代写书信”的摊位:一张小茶几(或小课桌),上面放着笔墨纸张,便签信封,后面坐着一个有点年纪的老头,旁边放着一张骨牌凳,给顾客坐的。来求助的,绝大部分是老年妇女。她们一边叙述,老头一边书写,快则三五分钟,慢点的二三十分即可完成。周到点的摊位,还提供邮票,浆糊。当然分档次收费,反正也不贵,光写信一毛钱左右。 我是在绍兴八字桥小学上五六年级的,每天都要经过东双桥,桥西堍就有这样一个写信摊。上学时间早,我和同学也会站在旁边看看,欣赏老头一手漂亮的小楷,感到蛮羡慕。有时瞎想,每天写五封信,就有五毛钱,多幸福呀!老头蛮和气,会问问我们读书好不好?他忙的时候也会催我们说:“好读书去哉,迟到老师要拷(打)手底背吤!” 后来上了中学,老台门里的娘娘(奶奶),阿姨找我写信的也隔三差五。裁缝娘娘是个孤老,儿子在上海工作,十天半月写封信,很有规律,内容就是你寄来的五元钱收到了。妈妈告诉我,帮人是种幸福,家里有信封和邮票,你帮她去寄信,不能收钱的。苏州好婆的老公在宁波的一个工厂当主任,每月一封信,她都自带信封和邮票的。徐师母的丈夫在衢州飞机场的扩建工地,也不时写封信。 时光如箭,日月似梭。“代写书信”曾经给我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它早已销声匿迹,但母亲那句“帮人是种幸福”的教诲,永远铭记在我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