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316|回复: 9

[回忆录] 【往事如烟】贫穷山村驻队往事(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3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贫穷山村驻队往事(
         十三、夏收到来
       七月初,这里的夏收开始了。今年是个好年成,坡地的麦子有1尺多高,麦穗跟狗尾巴草似的,亩产据估计也就是百十来斤。梯田的情况好一些,亩产可能超过200斤。
(参考照片——坡地小麦)
       早晨起来,按照队长安排的农活,社员们就直奔地头。他们手上缠着烂布条,弯着腰将麦子连根拔起,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劳动。我问他们,为啥不用镰刀割?他们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然后说道:“用镰刀割就留了麦茬,我们拿啥烧火做饭?”想想也是,这里没煤没柴火,要用麦秸作燃料,自然不能留茬。比不得我们那里,麦子长得齐胸高,亩产上千斤。社员们烧的都是粉煤,用风匣助燃。除了烤锅盔的时候用麦草之外,喂牲口和和泥才用它。
       队长怕我拔麦吃不消,不叫我干这活了,让我跟着学捆麦子。由于湿度大,麦秆还未干不易断。抓两小把,麦穗与麦穗宁几下打个结,拦腰捆住麦子,两头接在一起绕几下,就捆了起来。麦捆一个个装上架子车,拉到饲养院的空地上,由老把式摞成麦垛,入冬后空气干燥后再集中打碾。收工的时候,每个社员最少背两捆麦子,放到饲养院,才能回家。
(参考照片——拔麦子)
       收工以后,不少社员拿着长扫帚,在收割完的地里清扫。他们把扫来的麦田草末装袋背到家里存起来,天冷时烧炕使用。
       这天中午到社员家吃饭,这家的男主人接待了我们。男主人六十左右。六月份的时候,头一次到他家吃饭,因为他有病,不能出面接待,就让他儿子代替。他儿子告诉我们,他爹得了重感冒,没钱上医院,只能让大队的“赤脚医生”给看了,药费也花不了几毛钱。
       大队的赤脚医生五十来岁的老头,应该是祖传中医。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到田间地头转转,头疼脑热啥的,他就给看看。一般病他就使用普通西药,或者用针灸、刮痧、拔罐等法给社员治病。这老汉在赤脚医生的治疗下,病情慢慢的好转了。
       我到他们家里吃饭,他破例陪着我,我感叹地说:“老人家,你的身体不错,一定能长寿的。”
       他动情地说:“小张啊,我能活到今天,偶(我)都是看着今年的好年景活下来的。偶每天拄着木棍,站在麦子面前,看着,看着,心情也就好起来了。今年老天爷发慈悲,降得雨水多,庄稼肯定能丰收,就靠着这个支撑,偶才活过来了啊!”
       这是一句拨动心弦的话,我当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握着老汉的手使劲摇了摇。
(参考照片——麦垛)
       夏收结束了,根据我在老家的经验,应该是种点小秋作物了,像扁豆、谷子、糜子、胡麻,最不济也得种点白菜、萝卜啥的。于是,按照工作组的安排,中午吃完饭,我拄着打狗棍下沟上坡,到队长家商量秋种的事情。
       队长家有四口人。一家人正在吃饭。两口子,还有两个孩子。他们吃的是包谷面糊糊,木盘上放着几张糠饼。我问道:“这是你们的午饭?”队长笑嘻嘻地说:“就是啊!”然后,有些开玩笑地说:“你敢吃吗?”我毫不犹豫地说:“这有啥呀,我也是农民家出来的。你们能吃,我也能吃!”我拿起一块糠饼,就大口吃起来。
       糠饼是谷糠加苜蓿烙的,粗糠裹着带茎的苜蓿,真有点难以下咽。麦麸谷糠在我们老家,那都是60年代吃过的。至于苜蓿,都吃刚发出的苗尖。六七月份的苜蓿都是给头口(牲畜)留的,但我还是要吃。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块饼,而是考验工作队队员和社员关系的重要因素。
       吃完饼,我把粮票和饭钱给了队长,他不高兴了:“你这是做个色(什么),操(我)再穷,也不会为这一块饼计较吧!”看着队长的神色,我就拿回来了。随后,谈了我的想法,我俩一起到副队长家,商量一阵,一致同意抓好秋收。
       接下来,就是秋种,社员那都是轻车熟路,按照队里的安排,很快就落实了。
(参考照片——连枷打场)
       不久,扁豆、谷子、糜子,胡麻都种上了,在他们的自留地里,白菜、萝卜啥的也都没有落下。
       这一段时间,我吃的派饭也比以前好了。在房东张成业家,中午先是喝上几杯罐罐茶,接着上了炸油饼,一小碗蜂蜜。吃上一口抹着蜂蜜的油饼,喝一口玉米面糊糊,就上一碟胡萝卜或白萝卜凉菜,让人感觉到真是神仙过的生活。其他社员家吃饭,一盘炝了油的凉菜,或者是苜蓿,或者是韭菜,那也是非常爽口的。说实在,从吃派饭开始,我还真没饿过肚子。
(参考照片——收存草末)
       这几天,我的胃病犯了,赤脚医生给我治看了也没办法,只能忍着。这一天,在张建龙家里吃饭,他专程进城买了山区没有的青椒、茄子给我炒了几个菜,做了面条。可是胃病让人实在是疼痛难忍,也没吃几口。
       当天晚上,队里派了几名社员,用架子车走夜路20多里,把我送到县医院。我在医院输了了两天,条件不好,也没人照顾。杨组长批准我回省城,我在兰州住了几天,就回老家了。省城没有条件,就一个“钡餐透视”,要自带“硫酸钡”,我上哪里找去?于是我就回老家了,毕竟熟人好办事。
       十四、平田整地
       我从老家养病回来,已是10月份。社员们见到我都亲切地跟我打招呼,我也热情地回应他们。
       这期间,张建龙的学校已经开学,我应邀给学生讲课。一个教室有三个年级的学生。我先是给三年级的讲语文,布置好作业。再给二年级的讲算术。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我也是兴致勃勃。
       9月,党中央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省地县党委的一把手全都参加,通渭县委王书记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在大会上发了言。
       不久,接到工作队通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俗称‘三干会’,就是有县级、公社级和大队级干部参加的会议),传达“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我们工作组各组组长全部列席。
       王书记介绍了“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基本情况,我们最有印象是他在大会上介绍通渭的情况,说道通渭山坡地多于梯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粮食产量没有超过解放前、农民平均收入极低、社员生活相当贫苦;因为好多大队不能通车,县上的主要领导没有走遍每个大队;公社一级极少有拖拉机,生产队没有手扶拖拉机等等问题,与会同志都感到非常惊讶。
党中央的主管领导和省委领导在会议上表示,今后要在财力物力上对通渭县的农业予以支持,同时要求一定要通过学大寨,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县委在领会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豁出去,拼命干,三年建成大寨县”的口号,拿出具体措施,其重点就是兴修水利;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的平田整地,将坡地建成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要拓宽生产路子,扩大种植品种,增加社员收入……。
       经过层层传达落实后,秋收也结束了,全县到处悬挂着“豁出去,拼命干,三年建成大寨县”的标语,一场大规模的平田整地就此开始。我们也按照工作队队部的要求,积极配合平田整地开展工作,同时也参加平田整地的劳动。
(参考照片——平田整地)
       党坪、水岔和斜屲属于一个片,先易后难。三个队男女壮劳力集中在一起,就在水岔和斜屲之间的一块坡度较小的地块开始了。因为都是黄土,只要用铁锨和锄头就行。三四辆架子车,几十号人,劈坡挖土,拉车填埋,各有分工。虽说坡度小,规划的梯田面积较大,最深处要挖几乎两米才能持平。没有机械,都是手工活,工程进展很慢,要完成当天的进度标准很不容易。
       县上对进度抓得紧,公社和大队干部们都急了,火气也特别大,动辄就对大队书记、生产队长们大发脾气,以至于从社员中流传出这样一句话:“省上的领导说好话,公社的领导一顿骂。”省上的领导指的就是我们工作队。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们讲道理,鼓励士气。至于公社、大队的领导干部对农民的态度,那就是另一回事。
       平田整地一直进行到天冷封冻后,才告一段,接下来就是农闲了。要说这里的社员很穷,但在隆冬寒天的时节,也能玩出点情趣来。有几个好酒者,邀几个男人到家里,每人凑几毛钱,翻山到芦董供销社的分销点打上几提(斤)廉价散酒,让婆娘拌上几个小菜,诸如凉拌白萝卜、凉拌胡萝卜、凉拌洋芋丝,再加一盘腌酸菜,哥几个蹲在热炕上,喝着罐罐茶,出手划着拳,再抽几口旱烟渣子,也是一种享受。
       这一天,党坪包括张成业在内几个酒友,生拉硬拽地把我和斜屲的老蒲叫过来,一起喝酒,七八个人喝了两斤酒,喝得热热乎乎的,再睡上热炕,那叫一个舒服。(待续)
发表于 2020-6-13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赞一个!
发表于 2020-6-1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老师的通篇文字,再看到插图。令人回想起以往的许多事。可以说是历历在目,非常亲切。
     我是在河北农村长大,大学暑假回家,还天天和社员一起去参加各种劳动。不过我们那里的条件,再苦也比老师去的大西北要好多了。
    老师的文章,朴实无华,平铺的叙述,没有做作,更给人以真实的历史的感觉。
     给老师点赞。
发表于 2020-6-1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银龄 发表于 2020-6-13 15:00
欣赏佳作,赞一个!

谢谢您的关注鼓励,晚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雁 发表于 2020-6-13 15:19
看到老师的通篇文字,再看到插图。令人回想起以往的许多事。可以说是历历在目,非常亲切。
     我 ...

谢谢北方雁朋友的关注高评。插图不是我拍的,但都是通渭县的老照片,与我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色近乎一致,所以就采用了。这样,网友们对我所描述的就有了直观感觉。我也是农民家出来的。六十年,我十来岁时,帮我还在农村的二嫂干农活。我曾经在稻田里插秧、夏日割麦子,人工的,那叫一个苦和累。相比之下,我们家乡和那里真有天壤之别。这一段往事,我终身难忘。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在原来的【老年人之家】上经常遇到,我是“旅游天地”的版主之一,网名未变。又见面了,这就是缘分。晚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沪上人 发表于 2020-6-14 16:08
欣赏学习!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鼓励,晚上好!
发表于 2020-6-1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鹰羌古道 发表于 2020-6-14 20:25
谢谢北方雁朋友的关注高评。插图不是我拍的,但都是通渭县的老照片,与我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色近乎一 ...

       老师说的没错。我们曾经同在老年人之家。不过我很少关注旅游板块,所以不是特别熟悉。
        那些插图,都是我曾经亲身经历过或者亲眼看到过的场面。所以倍感亲切。
       我们应该是老朋友了,也属有缘。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发表于 2020-6-16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鹰羌古道 发表于 2020-6-14 20:25
谢谢北方雁朋友的关注高评。插图不是我拍的,但都是通渭县的老照片,与我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景色近乎一 ...

大学期间,曾两次去湖北农村。曾参加四清工作队,那时工作队员也是到社员家吃派饭,而且纪律严明。明文规定,鱼肉蛋三不吃。粮票饭钱按规定照付。所以老师讲到吃派饭,也倍感亲切。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雁 发表于 2020-6-16 15:41
大学期间,曾两次去湖北农村。曾参加四清工作队,那时工作队员也是到社员家吃派饭,而且纪律严明。明文规 ...

看来我们确实有缘分,也有过相似的一段经历。不过您参加“四清”工作队时,我还在上初中。您才是我老师。下午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3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