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0-5-13 06:45 编辑
自从第一个勇敢的中国人吃了螃蟹后,炎黄子孙对这“横行夫人”“无肠公主”,可谓人人喜爱,不分南北。 我儿子家常常去费城中国超市购买大螃蟹吃,高峰期则天天吃螃蟹。有一阵老伴向我诉苦:“儿子天天让我吃螃蟹,我都吃腻了,看到大螃蟹就想吐!”
古人有“一蟹上桌百味淡”“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说。我嫌吃螃蟹麻烦又伤手指,所以不吃螃蟹,“辜负腹”也在所不惜。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传说是大禹的得力干将巴解。 相传,夏禹治水时,授命巴解督工。当时,秋粮收获在望,总是会有八足双螯的水虫“袭禾伤人”。夜间,营地举火照明,那“夹人虫”更是多得可怕。于是,巴解设计除害,筑城挖壕,并灌以沸水。水虫再来时,越过沟壕时全都被烫死。尝后,味道鲜美,遂大饱口福,于是“夹人虫”就成为了珍馐。后人为纪念巴解,在“解”字下面加上“虫”字,称其为“蟹”。
在江苏昆山巴城阳澄湖畔,有一园子,叫做巴解园,是当地为了纪念这位古人命名的。 许多历史名人都和螃蟹有不解的情缘。林黛玉是最会吃大闸蟹的女人,《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她写了一首咏蟹诗:
铁甲长戈死之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可见她是吃蟹的行家里手。 艺高胆大的“棋圣”聂卫平,吃蟹也当仁不让。他在金庸家的蟹宴上,一口气吃掉了13只大闸蟹,使得四座皆惊。 明代剧作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自称以蟹为命。头年就备好“买命钱”,自大闸蟹上市之日起,到断市之终,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终装满大闸蟹,用鸡蛋饲养催肥。他没有一天不吃大闸蟹。还要用绍兴花雕酒来腌制醉蟹,留待冬天食用。
螃蟹虽香,吃起来却相当麻烦。《酌中志》一书中写道:“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你看,众人围坐吃蟹,一个个用指甲挑剔蟹黄蟹膏吃,何等费劲又不雅。 后来有人“发明”了吃螃蟹的专用工具,一套八件,称“蟹八件”,包括锺、镦、钳、匙、叉、铲、刮、针。
有了蟹八件,吃货们就可以用更轻松的方式来品尝蟹味,也不用担心弄伤手指了。不过依现代人飞快的生活节奏,恐怕是没有时间慢慢使用这蟹八件。 宋庆龄女士酷爱吃蟹,她保存的物件中,就有一套食蟹工具,据说是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 吃蟹,大家最爱大闸蟹。依地理位置不同,蟹也有等级之分,一等是湖蟹,如阳澄湖、嘉兴湖的蟹;二等是江蟹,如九江、芜湖的蟹;三等是河蟹;四等是溪蟹;五等是沟蟹;六等是海蟹。 在八国列强侵华年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酒楼,姑且叫它八仙楼。八仙楼有名就在于它的一道名菜,叫做焖蟹,它是由年轻的厨师长用面粉裹以蛋黄制成蟹壳,将螃蟹的蟹肉捞出,放入上述的蟹壳中,配以料酒、姜片、葱白,蒸煮而成。未开锅,便香味四溢。出锅之后的焖蟹足以“以假乱真”。
这天,来自列强的一位将军听闻八仙楼,让清朝某官员带着他及下属,一同来到八仙楼,并且让厨师长用最好的材料来制作焖蟹。厨师长不敢含糊,在精心制作之后,焖蟹顺利的送上了桌。那位将军从来没有吃过螃蟹,不知如何下口,清朝那官员解释说:您直接咬下去就行了。将军将信将疑,在吃过第一口之后,两眼放光,将剩余的焖蟹全部尝完,对焖蟹赞不绝口。 回国之后,他对这道焖蟹念念不忘,以至于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再一次来到了中国。幸运的是,这家八仙楼依然存在,他找到了当初带他来的官员,一同来到了这家酒楼,并点了这盘菜。等到菜上桌之后,他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但是与上次不同的是,焖蟹的壳并不是那么松软,原来这是真正的螃蟹壳。他很纳闷,叫来了制作这盘菜的厨师,这个厨师还是当年的那个厨师长。在听完将军的疑问之后,厨师长笑着说: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螃蟹的壳也要硬起来了。
1972年2月下旬尼克松访华时,一行人也是连壳一起吃大闸蟹。他由周恩来陪同着出席上海市举办的欢迎宴会。锦江饭店的厨师事先将捕捉到的大闸蟹一只只剥开,取出蟹肉,外面裹上用特殊方法配制而成的用淀粉制作的“蟹壳”,然后予以处理。宴会开始后,端上席的“清水大闸蟹”,无论是外形、色泽,都和天生的江南清水大闸蟹一模一样。尼克松一行见之大感兴趣,学着东道主的样子连“壳”而食,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