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媒认为武汉的普通市民被恐惧、歧视等负面情绪笼罩时,当地居民则认为最安全的城市是武汉。 《美国之音》4月10日的报道称,“这个大黑洞(指疫情)还会不会再拖垮武汉和其他城市,就连宣称打赢这场战役的中国政府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报道还称,歧视是武汉人心中“另一个痛”,武汉人明白全世界都戴着有色眼镜看着他们,心里防着他们有多少人是“无症状感染者”,从据称华南海鲜市场发现“零号病人”起,几乎人人“闻武汉色变”。 不过,武汉居民却有不同看法,认为武汉才是最安全的城市。 9日,武汉出租车司机徐师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认为武汉最安全,依据是没有哪个城市会有比武汉更为严格的措施。徐师傅不会去高铁站载客,他说因为首先这些人来自外省市,同时在乘坐高铁时有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徐师傅也不载不戴口罩的客人,并建议客人坐在后排。 另一位开出租车的丁师傅同样认为武汉的管理最为严格,最安全。丁师傅从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没有出过门,“我们家固定由我爱人出去拿网购的物资,回来后还要洗衣服,并对物品进行消毒。而且小区每天都要上门测体温。” 丁师傅介绍,他所在小区是无疫情小区,凭绿码和复工证明可以自由出入,老人呆在屋里最好,也没有外出的必要。“我们小区没有感染病例,就是因为管的严格,管的越严越好。”丁师傅认为这和自由没多大关系:“这是特殊时期,管理必须严格。若一个人把病毒带回来,传给家人,再传染给别人,危害太大”。 也有当地居民认为,武汉目前并没有开通国际航线,没有境外输入病例的产生,相比其它城市更为安全。 此外, 中国国际电视台官方微博4月9日消息表示, 新冠肺炎医疗救助上海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提出,武汉也许会成为中国最安全的城市,城中的许多人可能已经具有免疫力。不过他强调,这还只是一个推断,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人被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会持续一段时间,以抵抗病毒再次感染。今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使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产生了免疫识别,即使未发病,这部分人群也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不过杨占秋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这种免疫力的产生只针对当地人,“但不是所有人,估计30%左右”。 对湖北或武汉籍的歧视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确存在,上文中的徐师傅讲述了他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在春节前去了广东,当武汉疫情严重的时候,这位朋友在视频里说“这边不用戴口罩,也可以出去吃宵夜”。但很快朋友的“优越感”就消失了,不敢张口说话,怕别人听出他的武汉口音而遭到排斥,每次买菜都需要同学帮忙送过来。 9日下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五十三次会议举行。会议强调,对在京湖北武汉籍人员要关心关爱,不允许出现地区歧视现象。 但在武汉生活几天就会觉得所谓的“歧视”更多产生于不够了解,不够信任,不够有安全感。 4月是武汉最好的季节,不冷不热,很多人选择隔着窗户观赏这美丽的季节。4月7日武汉的解封打开了城门,但并没有打开家门。武汉各个小区的防控依旧很严密,各个小区仅留一个出口,其它门都关闭,有的小区还用好几重围挡堵的严严实实。一位朋友说,虽然小区是无疫情小区,但不允许自由出入,凭“绿码”可以外出两个小时,只有凭单位开具的复工证明才能开车外出。各小区要求居民进出务必做到“四个必”:身份必问、信息必录、温度必测、口罩必戴。在很多小区出入口都写有 “体温异常禁止出入”,并设置有“隔离观察区域”。这位朋友依旧担忧无症状感染者存在,没有必要的事情也不出门。她说,与其说这是拒绝美的召唤,不如说内心依旧有担忧,担忧新冠病毒对健康对家人的侵袭。即便如此,一些变化也在发生,根据她描述,在疫情暴发早期家人一旦出门归来,都要从上到下全身消毒,洗澡,洗衣服,心里依旧觉得不安,现在只是喷喷酒精,洗洗手,日常生活正在逐步回来。 现在武汉的状态和其它城市已经没太大区别。街面上的2元店开着门,商品琳琅满目,小店里的扩音器震耳欲聋地播放着流行歌曲,街上经常能碰到拉着行李箱的人,大妈提着菜袋子慢慢地走,小孩子在广场上跟着大人一起跳广场舞,相熟的人还会摘下口罩,一起抽烟。 在疫情暴发后赴武汉进行支援工作的王先生介绍,刚来的时候每个人的眼神都很凝重,走路的步伐也很重。但现在大家的脚步都很轻快,虽然戴着口罩,但能感觉到脸上的微笑。 (来源: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