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0-3-24 06:16 编辑
【读史谈“抗疫”(5)】 说说“慎终如始”
3月4日,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
探源释意 “慎终如始”,源自 《道德经》(老子著,又称《老子》)第64 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翻译成现代文是说,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时功败垂成。而如果能够在即将结束的时候,也像开始那样认真谨慎,则不会招致失败。 老子,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年 )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道德经》是他的传世之作,与《易经》《论语》被誉为“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 )的《 孙膑兵法》中也有个 近义词语,曰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终如始”,本义是,谨慎到最后,如同开始一样。是告诫人们:谨慎不懈,始终如一。如果到快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慎终如始”的近义词有“慎终如初”“慎终若始”等。引申有“善始善终”“一如既往”“一以惯之”“从始而终”“一不做,二不休”等。反义词有“有始无终”“虎头蛇尾”等,引申有“前后不一”“中途而废”等。 世界伟人毛泽东主席对“慎终如始”也有过许多论述。 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的讲演中说道:“欲达到目的,便须决一死战,......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1938年5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成功“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1947年10月,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写道:“勇猛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 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说“(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并将其列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 1949年3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说道:“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8月14日,在《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中写道:“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成功实例 历史上,“慎终如始”而成功的实例是很多的。 这些实例,可以充分证明,一个人、一件事、一项事业,只要做到“慎终如始”,必能兴邦强国、圆满成事、完美结局。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始终在践行“慎终如始”,并获得巨大无比的成功。 毛主席终生不变的执政举措。毛主席的许多执政举措,都是“慎终如始”,几十年“一以惯之”的。 如“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正式提出以后,作为共产党的宗旨,列入党章。把“群众路线”列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他古今中外第一人喊出“人民万岁!” 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作为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法宝,年年抓,月月提,时时讲。因此,造就了一支勤、廉、无私奉献的坚强先锋队。 如“注重调查研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从始而终”坚持。因此,才有了世界赞赏、亿万人民拥护、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强国决策。 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三大战争”。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打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三大战争”,无一不是“慎终如始”的。所以,才能完胜,震撼世界。 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见毛主席《《论持久战》》)。至1945年8月15日结束。打了8年。“日本方面”“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中国方面”“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一个弱国,我们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显得都不如敌人”(见毛主席《《论持久战》》)。在第2年,毛主席就明确提出打持久战。 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进行,打了3多年。“蒋介石匪帮”“共有军事力量四百余万”“拥有三万万以上人口”“接受了日本侵略军一百万人的全部装备”“取得了(手里拿着原子弹的)美国政府在军事上和财政上的巨大援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和装备上远不及国民党部队”“只有一万万多一点的人口”“后方还不是巩固的”(见毛主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胜利结束 。打了2年零9个月。 敌方,以美国为首的17个国家海陆空联军120万 人, 飞机2000多 架,舰艇200多 艘。还有原子弹的恐吓; 志愿军240万人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结果, 中朝军队击落、击伤“联合国军”飞机12224架;击毁 、击伤和缴获坦克3064辆;击毁 、击伤和缴获各种炮7695门,击沉 、击伤舰艇257艘 。 “三大战争”在这样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下,我们能够胜利,依靠的不就是“慎终如始”吗?! 古代“慎终如始”而成功的人和事也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就是很好的典范。 汉文帝刘恒(前179~~157年在位),西汉第4位皇帝。在位23年,始终以民为本,爱惜百姓,赡养天下老人,而且从不做劳民伤财的事。班固赞曰:“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光武帝刘秀(25~~56年在位),东汉开国皇帝。在位32年,始终不忘初心,励精图治,使饱受战乱的中华大地,迅速恢复生机,史称“光武中兴”。是最接近完美的皇帝,历代只有赞其功者,无人一人指责,几乎零差评。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明朝开国皇帝。是中国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位31年,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始终保持初心,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治理国家。
失败教训 一个人、一件事、一项事业,做到“慎始”并不难,难的是“慎终”。如果不能做到“慎终如始”,必将功亏一篑,一事无成。如下事例,可以充分证明。 人们很熟知的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基本都是“前后不一”:前期英明,晚年糊涂,结果不佳。秦始皇在位前期,统一中国等,很辉煌;在位后期,其晚年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刘彻在位前期,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在位后期,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李世民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聪明一世 懵懂一时”。在位前期,开创“贞观之治”;在位后期,从虚心纳谏到“渐恶直言”;在立皇储问题上大大失误;修改史书;奢侈现象增多;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功亏一篑” 的典故。《尚书·旅獒》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等于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 这一天,他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少一筐土,就回家去了。只因为一筐土而偷懒,没堆上去,终究,这座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九仞之山”终究化为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