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0-1-23 03:25 编辑
北京名人故居(2)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故居无外乎就是院子和房子。纪念馆内容要丰富得多。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图书等珍贵文物资料。 文学巨匠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西沿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以前,这里原为“西河沿8号”。纪念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匾“郭沫若故居”为邓颖超1982年9月题写。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大门外的胡同游三轮车队。
大门对面有影壁
郭沫若故居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园,后成为恭亲王奕䜣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宅园。1950-1963年这里先后曾是蒙古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 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郭老的故居为大型四合院,大门内有一座树木点缀的土丘。
步入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先生全身铜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 土丘前的影壁上是郭沫若手迹:“百家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 影壁。在北京的很多院落都可以看到影壁。影壁在门的对面,和门形成一个呼应关系,影壁的规模和门的规模是呼应的,证明了大院落的级别。那么,影壁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影壁的历史从西周就开始了,在西安北面的周元院落遗址外,就发现了这样的影壁,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的存在。
二门(垂花门)
二门(垂花门)内的5间北房为其工作室和会客厅,东耳房是卧室,东西厢房各3间。四周回廊环抱,有封闭式走廊通往后院。郭先生的卧室、写字间和客厅,均按原状陈设展览。 另外还有一个东跨院。
这是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的会客室,墙上的篆体书法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金兰/摄)
妈妈树。郭沫若喜欢银杏树,因为他觉得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它美,却美得低调。1954年春天,这座宅院的女主人于立群女士患了重病要去外地治疗,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郭沫若和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来了一棵银杏树苗种在西四大院胡同的家中。而郭老为这棵小树起名“妈妈树”,寓意是“孩子们少不了妈妈”,也希望妻子早日战胜病魔,回到他和孩子们身边。在搬进什刹海新居的时候,这棵代表着丈夫对妻子惦念之情的银杏树也住进了新家。(little-Noka新浪博客)
交通路线:乘111、107、118路电车,或13、701、850、810路公交车至北海北门站下车即到。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