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容易混淆的中国美食 华夏美食,无论是色香味形,还是蒸煮煎炸,在世界美食之林,都堪称一绝。由于地域、气候、习俗的不同,有些美食从外形上、制作上相似,但实际上还是有差别。鹰羌古道收集了几种容易混淆的特色美食,加以识别,介绍给朋友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见多识广,谬误之处,还请赐教。 一、馄饨、云吞、抄手、肉燕 这四种小吃都是面皮包馅儿,但制作方法不同,味道各异,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馄饨—— 馄饨皮薄,面皮为四边形,皮包馅儿,手一捏就包成。多为肉馅,煮熟后带汤吃,汤一般调味咸鲜。 云吞—— 云吞是广东人的叫法。云吞外皮以鸡蛋和面粉制成,皮极薄,吹弹可破,煮好后呈半透明状,云吞常与竹升面(竹竿压出的面条)一起食用,加清汤或干拌。 抄手—— 抄手皮薄而滑,吃起来流畅顺滑,馅儿多是肉混鸡蛋,但是汤底和浇头的讲究较多,汤红且辣应该是抄手最显眼的特征。 肉燕—— 肉燕的皮大,将精选猪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搅拌均匀作馅,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 二、老豆腐、豆腐脑、豆花 老豆腐、豆腐脑、豆花都是豆粉点卤制作,卤水不同,成品的软硬和老嫩有别。 豆腐脑—— 豆腐脑用石膏卤点制,所以很嫩很软,用浅勺子铲到碗里,浇上羊肉卤、蒜汁和辣 椒油,用小勺儿盛上喝,味道绝佳。 老豆腐—— 老豆腐,突出一个“老”字,卤水是盐卤,点得老,口感比豆腐脑好。并有酱豆腐汁、麻酱汁、腌韭菜末、韭菜花和辣椒油等专门佐料,一般没有蒜汁、香菜可以用筷子夹着吃。 豆花—— 豆花是豆腐和蔬菜制作,豆花的凝固比较硬,比豆腐脑略微劲道,但豆花的质地依旧很嫩很软,一般也是用勺子吃。味道和豆腐脑差不多。但它有“滚、嫩、绵、白”特点。“滚”,就是热而不烫嘴;“嫩”,细嫩又能用筷子夹起;“绵”,就是有韧性又无木质感;“白”,就是色泽洁白如雪。 三、 米粉和米线 米粉米线都是用大米粉制作,但制作原料比例、方法及烹调的方式不同。 米粉—— 米粉以100%大米粉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和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质地柔韧,富有弹性,口感滑嫰。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尤其南方消费者)的喜爱。米粉品种众多,可分为排米粉、方块米粉、波纹米粉、银丝米粉、湿米粉和干米粉等。 米线—— 米线用是以7:3的比例,即7分大米粉加3分土豆粉制作。长条状,截面为圆形,色洁白,有韧性,比较筋道,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酵素等,具有熟透迅速、均匀,耐煮不烂,爽口滑嫩,煮后汤水不浊,易于消化的特点,特别适合休闲快餐食用。 食用时用开水中稍煮后捞出,放入肉汤中,一般拌入葱花、酱油、盐、味精、油辣、肉酱,趁热吃。粉丝与其类似,但口感不同。 四,面线和线面 面线和线面都是用面粉制成,但制作方法不同,汤料味道也不同。 面线—— 面线是用面粉加盐发酵以后制成的极细的面条。不含碱,烧煮时不用焯水,又因为加了盐,所以不需要过多烹饪,就有滋味在其中。加入热汤和浇头吃的,很筋道,有股隐约的麦香。面线只在福建出产。 线面—— 线面是福建福州传统的地方面食。采优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线面上浮后捞起,盛放在碗内,即倒入炖好的羊肉或鸡肉、上排等高汤,芬香味美。 五、锅贴、煎饺 锅贴与煎饺都是皮包馅儿,都要用平底锅加食用油煎烙。但煎制过程不同。 煎饺—— 煎饺无论先煎后煮,或者先煮后煎,都少不了煮这道工序,并且是盖上锅盖一次煎熟。 锅贴—— 锅贴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牙形。用食用油煎制,需要不断转动煎锅,适当锅盖淋水。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 (资料源自网络,鹰羌古道搜集编辑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