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19-12-1 02:19 编辑
北京著名寺庙(12)牛街清真寺
北京牛街清真寺,也叫牛街礼拜寺,位于广安门内牛街。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梆克楼、望月楼和碑亭等。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均于明清时期修筑,是采用汉族传统建筑形式修建的清真寺的典型实例,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建筑集中对称,其格局采用汉族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精美的雕梁画栋,别具风格的殿堂屋顶,随处可见的《古兰经》文和赞美穆罕默德词句的细部装饰等,处处呈现出汉族古典宫殿式建筑与阿拉伯式清真寺的完美结合。
寺院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寺院对面为一座长40米的汉白玉底座灰砖影壁。寺门有5门,中大边小,前有朱漆木栅。正门在望月楼下,楼高10米,为六角形双层亭式楼阁。由便门进入两层院落,正西为礼拜大殿,五楹三进七层共42间,可容千人礼拜。殿内明柱组成仿阿拉伯式尖形拱门,有巾金的赞主赞圣经文,天花板半米见方,也饰以图案和阿文赞词。 窑殿为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两侧有饰以阿文库法体的镂空木雕窗棂。 大殿正东为邦克楼,楼前月台上有日晷和2座碑亭,碑文记载礼拜寺修建经过。
寺内东南小院有2座筛海坟,据碑载,为宋末元初来华讲学的麦地那额鲁人艾哈麦德和布哈拉人阿里。 寺内保存着一批重要的文物和碑刻,其中元至元17年(1280年)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及明弘治9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为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除寺内重要文物还有:一座高2.70米,上铸阿拉伯文和“大清嘉庆三年秋月吉日建造”的铁香炉;一口高0.50米,上铸“道光丁末年有恒堂造重150斤”的铜香炉,重达1800多斤,公元1039年(清乾隆四年)造的大铜锅,以及一块1573年-1620年(明万历年间)记载1435~1436年间(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礼拜寺经过的石碑。寺内还藏有《古兰经》阿波文对照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
文化底蕴:牛街清真寺比较著名的建筑应当数寺门前大影壁上的“四无图”玉石浮雕了。这部作品出自明代前期,图高80厘米、宽35厘米,图上绘有钟、如意、棋盘和香炉等。虽然整幅图不大,却寓意深长。这幅浮雕图内四种物件各有所指,“钟”通“忠”,如意的“意”通“义”,“棋”通“齐”,香炉的“香”通“襄”,这四个字合起来就是“忠义齐襄”,即忠义双全的意思。封建社会提倡上尽忠,下结义,这样才能功成名就,这幅浮雕用四件事物很好地概括了这个意思,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另外,大多数人认为图中的钟、如意、棋盘、香炉四件东西与穆斯林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四无图”得名的原因。“一无”是“有钟无人敲”,穆斯林每天以太阳的高度来认定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做五次礼拜,根本不靠敲钟报时,所以清真寺内没有钟,即使有,也只不过是个摆设罢了。“二无”是“有玉无人佩”,玉是富贵的象征,自然是人人垂涎的宝贝,但是穆斯林的教义是,今生富贵与否都由真主定然,假如没有富贵命,一味地过分争取,浪费时间,倒不如多花点精力做善功,因而也无需佩带玉。“三无”是“有棋无人下”,真主鼓励教徒们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在闲暇的时候也不能懒惰,要主动到清真寺去做礼拜,不要总是赏花下棋放纵自己。“四无”是“有炉无香烧”,清真寺并不像佛寺道观内总是烟雾缭绕,让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礼拜寺的香火主要是用来“闻香”的,真正做礼拜时是不点香的,所以香炉也就没什么用处了。“四无图”设计者的动机至今让人琢磨不透,但是这幅浮雕构图古朴简练,意境深远,不仅是牛街清真寺的一件珍贵文物,也是北京浮雕中的一件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