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734|回复: 11

六十年前上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9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说俄罗斯、朝鲜、古巴,印度,人家国家上学是免费的,看病是免费的,非常羡慕,其实我们国家刚解放不久,在经济非常困难情况下,大学、中专上学也是免费的。我是1959年考上浙江大学,我家在农村,当时家里经济非常困难,带了父亲和姐夫给我20元钱,就到杭州上学,入学后马上申请助学金和补助费,助学金是11元/月,即一个月的伙食费,当时菜是统一,每餐每人一份,饭是30斤粮票买的饭票。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几天轮流帮食堂打饭,抬菜,叫帮灶。补助费分三等,甲、乙、丙、每月3、2、1元,我享受了是乙等,即每月2元,可以买点牙膏、牙刷、肥皂等日用品,到第二年后,补助费取消,1963年学校升为全国重点大学后助学金为13元/月,宿舍由8人/间减到6人/间。助学金享受到五年大学毕业。当时书很少,入学后买了日用品,我没有钱了,就没有买“俄语书”,班长发动班里同学每人给我抄一页,帮我学习。五年当中,我在学校医院住过一次医院,也是免费的。入学的同学全部住校,宿舍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公厕在每栋楼层中间。学生白天以专业集中上课,晚上以小班的小组集中学习,有的小组在男同学宿舍,有的到女同学宿舍,还有的到教室学习,教学楼和宿舍没有专管人员,可以随便进入。大学里比较多的是到工厂实习,有认识、生产、毕业设计实习,请工厂工程师给学生上课,学生也可以抄设备、工艺流程、配方也可以得到,这些厂都是全国比较先进的厂子,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就能担当一面。我们班有工农同学,年纪比较大,基础差,学习跟不上,班里派了学习优秀同学去帮助,后来全部毕业。在三年困难时间,由于副食少,男同学总感到吃不饱,女同学就自己省吃,把饭票捐献出来给男同学,这种精神是现在年轻人不可理解的。
1964年毕业后,我们班没有人考研究生,全都国家统一分配,有的留校就当了教师,大部分同学分配到全国各地工矿企业、大学和设计研究部门,我分到陕西,学校给我发了一点路费,现在回忆起来,我还是非常幸运,1959年全国30万高中毕业生,招收27..4万大学生,同今年陕西高考和录取的26.8万大学生接近。毕业后分到工厂,也把自己学到东西马上用出来,尽管后来企业破产,提前退休,感到非常可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光风霁月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11-2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的佳帖:六十年前上大学
发表于 2019-11-29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想,渴望读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的回忆生活,及当时的状况,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考上的?是有初小还是高小,考上的,呵呵,还是,初一,初二,考上的?那时候的初小,就是小学一二三年级,高小,就是小学四五年级,每一个小学生,每学年的学费,含书本费,我们江苏省农村小学的,是0.50元到1.00元,是一个学年的,也就是两个学期的学杂费。我的亲大哥,是1956年生人,大概在1966到1970年左右上学,每一个学期,交0.50元,比我哥早两三届,三四届的小学生,即1950年到1955年,出生的孩子,到10岁左右上学时,他们都交的,是0.30元。一个学期的学费,含书本费及所有的杂费。就这样,农村小学,总共一个班有30名学生左右,还是有3到9名学生,到了学期的末尾,也没有交上学费的,最后,校长及老师,就给他们,全部的减免啦。过去,那个时代的小学生,上学的年龄,悬殊比较大的,比如说,上小学一年级,7岁到16岁的孩子,都一样一起上学,一起在一年级读书,上课的。这是实事,不是瞎编乱皱的空穴来风。
发表于 2019-11-29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9-11-29 11:48 编辑

   那个年代国家经济能力有限,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全国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大学的人很少,再加上当时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考生必需通过严格的政治审查,结果能考上大学的人就更少了。
全国(1950-1965年)高校招生录取人数及录取率:
1950年,招收新生:5.8万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万人,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没有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在这里必需说说政治审查简称政审。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高考必然讲究家庭出身。当时对于家庭出身的一般宣传是:“我们是有成份,但不惟成份论,重在表现。”出身不好的人还会经常听到:"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此话的意思是即家庭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是要走什么道路是可以选择的。
       “有成份论是从阶级斗争观念衍生出的产物,它把人按照所谓的阶级分成三六九等,给不同等级的人以不同的政治地位,按不同的政治地位给以不同的对待。在哪个年代,在填写的各种申报表中必有一栏即“家庭成份”,家庭成份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任何人从中学开始,就必须不断填写“家庭成份”。
    家庭成份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1、红五类,即工人、贫下中农(贫农、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烈士、革命军人。2、黑五类: “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还有资本家、工商业兼地主,地主兼资金本家、伪职员,伪军官、伪保长、破落地主。3、其它类:包括农村的中农(上中农、富裕中农)、城市的职员、小商小贩等。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只要家庭成份有问题,就很难顺利的升学、入团、入党、招工、参军和提干,连谈恋爱、找对象和结婚都受到影响。
    在刚刚建国之初,当时接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大部分家庭出身按成份来看都比较高;那时国家又急需培养人才,所以家庭成份高的青年,并没有被拒之大学门外。在一九五七年以前,政审制度并不严格,对绝大多数考生未发生实际影响。
    1957年反右斗争运动之后,黑五类子女受到的歧视,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后强调阶级斗争,政治审查更严格了。在学生高中毕业时,校方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对每个学生进行政审,首先根据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对学生进行政审筛选,并非按个人表现或学习成绩。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1.可录取绝密专业;2.可录取机密专业;3.可录取一般专业;4.不宜录取,这个政审结论装入学生挡案。
    政治审查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成份和社会关系。直系亲属指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旁系亲属指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审查考生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有没有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或右派的,或有海外关系的,尤其是港澳台关系的,这类学生基本上都是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当时高校招生时先看考生的政审结论再看考试分数。严格政审把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排斥在大学门外,使相当大的一部分优秀高中生失去了升学的权利。
      1977年恢复高考时,邓小平批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一九七八年中央五十五号文件即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公安部、民政部1978年8月25日呈报的《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一九七九年一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份问题的决定》,两个文件取消了右派和阶级成分。此后,除少数大学和个别专业外,高考政审都放得比较宽松了。
发表于 2019-11-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大概在1975年以后,也或许是1978年以后到1990年,这十三四年的时间里,初中四元,高中六元的学杂费,一直国家都没有变动,那时候,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国家是九年义务制教育。这四元,这六年元,是一个学期的学杂费还是一个学年的学杂费,还是一个初中部,一个高中部的学杂费,我就不知道啦,因为家里,没有人,在那个年代里,上过初中,或高中,也就无从查问,考核啦。

我是1965年生人,我在1976年到1978年,十一,二岁的时候,开始报名上学,那时候,我上一二三年级,一个学期的所有的书杂费,学费都是1.50元。到了四五年级,一个学期,都是交2.50元学费。我记得十二分的,清楚明白的。比我早上学,一年,两年,三年的,他们当时,都交1.30元,所有的学杂费,学费。这,我也很清楚。
   
估计,预测,1970年,到1978年左右,那些上大学的,是不用考试的,什么根正苗红啦,又红又专啦,贫下中农啦,是有大队推荐,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可能,那个年代,咱也够不到的,或许,是这样的。这里,我说的,是乡下农村的事情,城市的事情,咱不知道,不谈城市上学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天堂 发表于 2019-11-29 15:14
在困难的年代里浙江大学是生活最好的大学,哈工大和兰州大学是最苦的,当年我毕业到北京,聊天就都 知道了 ...

1959年杭州的饭店是不凭粮票,后来也凭粮票,浙江大学学的学生食堂菜还是比较好的,可主食不够,别的班有的同学得了浮肿病,我是靠班里一个余同学从家里带来一个电炉,我们到护校河挖焦竽,煮着吃,再加上我们班女同学多,给我们支援了一些饭票,15个男同学身体都还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遨翔天地间 发表于 2019-11-29 11:29
那个年代国家经济能力有限,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全国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大学的人很少,再加上当时贯彻教育 ...

那个年代大学少,中学也少,能考上高中,就能考上大学,我们金华一中王校长,就说:能考上金华一中,就能考上大学,1959年,全国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只要政治上没有问题,都能考上,我们一个班50个同学,考上浙大13人,考上北大2人,清华1人,是水利专业的。
发表于 2019-11-3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回忆 六十年前上大学,六十前我当学徒每月工资9元
-

发表于 2019-11-3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分享!欣赏佳作!
发表于 2019-12-5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叫好,我们愉快回忆,就是要提醒自己:好好珍惜呀!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9 0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