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19-11-12 05:20 编辑
故宫门字不带钩之谜
在南宋宋高宗赵构之前,“门”字书写都是正规的,就是门字的最后一笔直下带钩。
发生了一件事后才改了,事情是这样的。 你注意到没有,故宫各门匾中的“门”字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勾脚。
午门,俗称五凤楼。
隆宗门上留着一支箭。
太和门
为什么要写成这样呢? “门”字写成没有钩,宋代就有了。据说宋迁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钩的原因: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重修“集贤门”,等修饰一新后,命中书舍人詹希原写“集贤门”匾额,可能詹希原想卖弄一番。于是末笔微微勾起。明太祖看罢勃然大怒说:你丫的欺负我学识浅薄吧!“门”字带钩容易招致火灾,再者说了,学府是人才荟萃之地。这扇门一定要大大敞开,让各路贤才畅通无阻地进入朝廷。你丫的带钩分明是设置障碍下绊子。难道堂堂的集贤门孤芳自赏?就你自己一个贤才吗?不安好心,简直自寻死路?拉出去砍了,詹希原稀里糊涂的丢了脑袋了。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认为门上带钩容易刮到自己的龙鳞,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也不允许题字上的门字带钩。 就这样,这些皇宫里的传说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民间的题字也慢慢的开始把钩去掉,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不信这个,又把门字的钩安了回去。 其实,故宫匾额上的“门”字写法并不错,无论门字带不带钩,在当时都不是错字,这也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没人改的原因。我们不能以现在汉字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上的产物。你说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