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19-10-31 01:44 编辑
老北京顶级美食饭庄(1)砂锅居 “八大居”“八大楼”“八大堂”都是老北京有名的美食饭庄,这居、楼、堂有什么讲究?如今在饭庄里还能品尝到哪些美食呢?《北京版》慢慢给大家一一做介绍。 先介绍八大居,即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砂锅居。现存的仅有砂锅居和同和居两家了。
这是民国时期的广和居,100多年前,鲁迅常在广和居吃饭。
《鲁迅日记》1912年8月22日记载:鲁迅被教育部任命为佥(qiān)事(佥,辅助。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助理等职),晚上他和两位好友去广和居喝酒庆祝,鲁迅要做东,两位朋友不允许,说:“我们为你祝贺,怎么能让你破费?”一番争执,最后采取了AA制,每人花费1元钱,快乐地吃了一顿,还喝了酒。 下面就来介绍砂锅居。砂锅居位于繁华的西四南大街路东,开业于清乾隆年间,有三百年历史了。
砂锅居开业后很长时间内,一直是半日营业,到中午12点就摘"幌子",卷门帘,停止营业。这是京城饭庄中的一怪,故流传有歇后语"砂锅居买卖--过午不候"。
为什么“过午不候”? 原因是它的砂锅白肉数量有限,做不了太多。砂锅居卖的砂锅白肉,头天宰杀,连夜制作,次日晨出锅,八时营业,一上午就卖光了,只能"过午不候"了。这种白肉要肥瘦相间,片薄如纸,而且每一片肉都弯曲如波浪,刀工精湛。加上自制的酸菜,这砂锅白肉吃起来香而不腻。 当初来饭庄吃“白肉”者多是穷人、乞丐,便自嘲称为“砂锅居”。因旧时乞丐多用砂锅乞讨,讨来吃食,用柴火一热即可食,所以称乞丐为“把砂锅的”。这便是砂锅居名称的由来。 砂锅居虽然字号叫“和顺居”,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砂锅居。解放前,砂锅居的匾额有三块,左为“和顺居”,右为“砂锅居”,中间是“白肉馆”,这也是很独特的。 1952年,砂锅居为适应大众口味,增添了用小砂锅炖煮的“砂锅白肉”“砂锅鸡块”“砂锅丸子”“砂锅豆腐”“什锦砂锅”“砂锅脑花”“砂锅下水”“砂锅干贝冬瓜”“砂锅香菌炖肉”等砂锅菜,受到顾客欢迎。五六十年代,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经常到这里聚会请客。砂锅居从此也算真正名副其实了。进入新时期,砂锅居恢复了老字号传统,不仅扩大了门店,装修了厅堂,而且挖掘出一些百年特色菜,品种也扩大到白肉以外的各种炒菜。
九转大肠(肥肠),菜名由来:有一次富商杜氏宴客,酒席上了此菜,众人品尝这个佳肴都赞不绝口。有一文士说,如此佳肴当取美名,杜表示欢迎。这个客人一方面为迎合九华店主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赞美高厨的手艺,当即取名“九转大肠”,同座都问何典?他说道家善炼丹,有“九转仙丹”之名,吃此美肴,如服“九转”,可与仙丹媲美,举桌都为之叫绝。从此,“九转大肠”之名声誉日盛,流传至今。
砂锅白肉
炸丸子
盘丝烧饼
荔枝虾球
烤馒头
三不沾:就是不粘牙,不粘筷子,不粘盘子。现在三不沾做得好的饭馆已经不多了,需要好的厨艺,还有火候掌控的能力。 三不沾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陆游和唐婉发明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河南的一道名菜,乾隆去了以后亲自尝尝这道菜,觉得很不错,赐名三不沾。这道菜非常绵软,就是没有牙也能吃,入口即化,浓浓的鸡蛋味道,特别滑润。还有一些人特别喜欢这道菜,那就是在饭店里刷盘子的工人,因为这道菜撤了以后是不太需要刷的。 不同时期的价格差别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