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8-9-4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1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军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揭开了这些创意的幕后秘密
图为昨晚军运会开幕式,舞台上的演员们在水流中表演。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宋枕涛摄
真水流入武汉体育中心,真人版《清明上河图》出现小桥流水,火炬在水中点燃……这些水从何而来?为什么又会在瞬间消失?水中怎么点圣火?昨晚,军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揭开了这些创意的幕后秘密。
舞台上的水是哪来的?
地下空间藏有1米深水槽
“是真的水!竟然是真的水!”军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不过一分钟,全场观众纷纷沸腾起来。演员侧卧在地面上似乎在聆听着什么,远方河流逐渐出现,当观众们以为这是投影的效果时,却看到演员的衣服被浸湿,他的脚步更激起了一片片水花。原来,舞台上出现了一条真实的河流,它代表着黄河、代表着长江,代表着所有奔腾在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的母亲河。
在《清明上河图》表演环节,一叶扁舟逆水而上;河流另一端的一座桥,诗人、眷侣从桥上徐徐走过。黄河之水在郎朗的琴声中咆哮而来,地面上的水也在红衣舞者的脚下流淌,在激昂的钢琴声与振奋的舞蹈中,舞台上静止的水面欢腾起来,连电视镜头上都溅上了水滴。再次出现时,它又重新成为一条静静流淌的河,孩子们手中的纸船在河水中漂荡,又在复兴号列车环绕全场时静静地褪去。“水呢?刚才的水呢?”现场观众惊讶不已。加上水中点燃火炬,开幕式一共五次出现水面,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在大型赛事开幕式中,使用真水是十分罕见的。在这次表演中,长江、黄河等水域都采用了真水来表现,和陆地景物一道打造舞台效果。”开幕式视觉总监沙晓岚揭秘道,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制作团队把2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垫高2.5米,演员、机器都藏在地下空间中,其中包括一个1米深的水槽。文艺表演时,机器设备在极短时间内将水送到舞台上的指定区域,再结合影像,表现出各种景象。
水中如何点燃圣火?
水把天然气托到上方燃烧
点火仪式上,前篮球名将刘玉栋跑上“和平台阶”,以“水火交融”的方式点燃圣火。同时,一条宁静祥和的蓝色河流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映照着岸边的灯光,映照着主火炬塔上的圣火,映照着人们手中和眼中的点点星火。
导演团队技术总监于建平坦言,在水中点燃火炬不是什么新的技术,主要取决于导演团队的创意,“技术主要是为创意服务的。”
记者了解到,军运会火炬塔由武汉体育中心北塔改造而成,高46.3米,内部有9层,每层都有着自己的功能,用来维持火炬的运转。火炬采用的是天然气,天然气比较轻,通过水这一介质把天然气托到水柱的上方进行燃烧。要解决的困难是火焰在水中燃烧的稳定性、火的颜色和热辐射的范围,既要有可观赏性,又要有可控性。火炬团队在接到任务后,用两个月制定了符合创意的燃烧装置方案,保证控制器可以随时达到最佳状态,还准备了人工保障,可手动点燃。
开幕式总导演杨笑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昨晚的表演很圆满,超出了预期,特别要感谢武汉的演员和志愿者,“他们的表现非常棒!”
“盾阵”2000名演员来自驻鄂空降兵
每人累计跑动1800公里
79人主动申请延迟退伍
开幕式中,近2000名演员身穿秦汉服装,手持金色盾牌表演盾阵,向全球观众揭示了中国古代军队自古以来止戈为武、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近2000名演员如何在短短几秒入场?该节目平时如何排练?参演的驻鄂空降兵某旅参演官兵介绍了相关情况。
今年5月,该旅抽调近2000名士兵参加军运会开幕式节目的彩排训练。整个节目共有16个队形146个动作,起初进行的是分解动作训练。“场地大,参演人员多,一些技术衔接动作需要做到分秒必争,这就需要演员强化体能训练,跑步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参演官兵介绍,自5月至今,他们每天从早上训练到晚上甚至次日凌晨,5个月下来每人跑动约1800公里。
随着节目的反复修改、删减、完善,官兵们经历了20多次模拟排练,将动作反复锤炼20多万次,一次次冲刺、一次次翻举盾牌。为了不影响节目演出,79名服役期满的战士主动申请延迟退伍。
“先民”们来自武汉歌舞剧院
演员们被绑在地板下
排练时天天泡在水里
奔腾不息的黄河上方岩壁翻动,来自远古的先民觉醒、起身,在大陆上奔跑跳跃,点燃火种,繁衍生息,缔造文明……
这是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第一个篇章《文明之光》,60多名演员全来自武汉歌舞剧院。领队李翔说,他们应该是最早进入排练场排练的团队,“大概在3月底排练就开始了。”《文明之光》的难度极大,比如为了表现岩画上先民慢慢复活的感觉,导演组选用了一个可以翻转的舞台,舞蹈演员藏身岩画(地板)之下,后面岩画翻转他们就出现。为了呈现这个效果,武汉歌舞剧院的演员们需要被“绑”在地板下的锁扣上,“身体悬空,离地两米,往往一场排练下来,演员的手腕脚腕都青了。”李翔说。《文明之光》也是一段与水有亲密接触的戏份,因此演员在排练时基本泡在水里,全身湿透。而且在水里泡一会儿,他们又需要再次起身完成其他动作,这样一来,演员们往往是穿着湿透的衣服在露天排练。
“飞天”演员来自武汉杂技团
从60米高的场外飞进来
最难克服的障碍是恐高
舞台变成沙漠,一卷丝绸从天而降,圆月之下,几尊美丽的“飞天”翩然出现,跟沙漠上的驼队一起组成了美轮美奂的场景……美丽的“飞天”和空中飞人,是来自武汉杂技团的杂技演员,大部分都在各类杂技节上拿过国际大奖。“飞天”美,但演起来不易。武汉杂技团演员领队谢虹说,这个环节最难的部分,就是要从场外60米高的位置“飞”到场内,而后在离地20米处进行表演。要“起飞”就靠吊威亚,8月演员们开始穿上了威亚服,然后连续吊在太阳底下四五十分钟,演员中暑甚至晕过去的不在少数。
最难克服的障碍是恐高。威亚的高度虽然是由1米、2米、5米、10米这样循序渐进,但演员们的适应过程相当艰苦。谢虹回忆,最初的排练高度上升到20多米后,有小演员直接晕了过去,“一是心理,二是高空的气压他们也不适应。”但最终,大家都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 向清顺 李月媛 张聪 肖杨 通讯员熊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