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说故事(2)以“市”为名的街巷 在北京以市为名的街巷举目皆是,如花市大街、骡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珠宝市街、菜市口、灯市口、羊市口、东晓市、晓市口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专卖市场所在地。
位于崇文门外的著名的花市大街,得名就是因其在历史上曾是专门卖花的市场。它既是卖鲜花之市,又是卖假花之市。这儿出售的鲜花多来自丰台、黄土岗一带的花农,也有一些是这里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而这儿售卖的假花名气更大,既有绒绢制成的细活朵花,也有通草花、纸制花、绫缎花等大路货。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纷纷赶来趸货,在这条街上,仅为安寓花行客商的旅店就有十几家,足见当时的规模之盛。 清末民初,花市集较为繁盛。但假花之市却仍固守不成文的规定,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于羊市口以东,即东花市。每于凌晨,卖花者便将插满五彩缤纷的绫绢绒花的花匣(用细秫秸和竹篾穿成板状,插于长方形匣壁,外糊东昌纸或麻呈文纸)。摊在板凳上,进行展销。远近花客赶市趸货,除细活绒绢成朵花外,其它通草、绫缎、纸制的大路货,为运输携带方便,大都购买半成品,运回去再分类攒成整花出售。假花不仅远销苏杭,而且争艳于巴拿马,连外国朋友也盛赞"京花",争作帽饰。 彼时妇女以头花为主要装饰,满头珠翠,还要配上几朵鲜艳的花儿,这样才能显出精神来。如新嫁娘,在绒凤冠尚未普及之前,讲究"排头",即用绒绢花朵喜字排满头顶。给亲友贺喜、拜寿的妇女,为取吉利,烘托气氛,都要戴两三朵绒蝠喜字,连老太太的发髻上也要插一朵小红石榴花。至于小姑娘抓髻上的围花,辫子上的飞花,更是曲尽其妙。民国后,时兴一种挂花,妇女们往往在旗袍大襟上垂挂一嘟噜带穗长花。逢年过节,上供的蜜供、月饼也要插花,谓之供花,有的供花做成元宝或"吉祥话",什么"招财进宝 "、"福寿绵长"、"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花团锦簇,增加喜庆色彩。如遇丧事,则又需要用于吊唁的花圈、花环、花篮、还有灵前的供花、灵花,满筵(俗称饽饽桌子)花顶,篮白孝花。真是无时、无处不需花。彼时花业之盛可见一斑。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花市皆有市。市上出售的插花、绫绢、绰枝、摔头等,颇能混真。因此,在北京的方言土语里,一直都把花市说成"花儿市",形象地反映出地域的特色。 直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京沦陷后,花市的买卖才萧条下来。
现在的花市大街,街面雕廊画柱,红灯高挂,小小花神、绒绢花香、葡萄常鲜、青山品玉、古树新芽等反映花市传统文化、手工艺石雕作品与大街的现代化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古老与现代的气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花市十景"更是凸显了东花市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说,重现了历史上花市大街“百户千家花如锦,不似春时也醉人”的景象。 (转载自:四九城、360百科、绿化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