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江山靠谁守》 原文: 父母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网络上一位匿名网友写道: 多数人认为这首《诉衷情.江山靠谁守》是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但是单就“父母忠贞为国酬”这句话就说不通了,众所周知,周总理和毛主席的父母都没有参加过革命,更没有入过党,谈不上“父母忠贞为国酬”。 到底是谁写给谁的呢?“父母忠贞为国酬”这句话值得玩味。“忠贞为国酬”说的很直白,不是写诗词的行话,更是写诗词的大忌。看来是初学诗词人所为。特别是“国酬”二字更是生硬无味。通观毛主席的诗词,从未见过“忠贞为国酬”这种动宾结构的写法。 “何曾怕断头?”“怕断头”三字早见于“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这是革命烈士杨超的一首七绝。常见于五、六十年代“语文”的一篇课文,与共和国同龄者比较清楚这回事。这种政治情感,这正是解放前后三年出生的人所接受的根深蒂固的正统教育。 “何须怕断头”同“何曾怕断头”只一字之差,解放前后三年出生的人要写诗就很自然的会借用。阅历使然也。 再看“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这句话。“如今天下”四字很俗,是一句平常的口头语,毛主席是写诗词的大家,不可能这样写进诗词里,犯这种低级写作错误。红遍、江山二词毛主席写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等的气派壮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气宇轩昂。 再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多么寓意含蓄,富有诗意。 “靠谁守”三字更是生硬直白,毫无一点诗意。我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靠谁”二字的意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一种神的意境。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诉衷情》上半阙是一位年青人所写,可能是位高干子弟,写给父辈或是写给同学的,究竟是谁写的有待今后考正。 到现在来说此人也在65岁左右。很明显《诉衷情》上半阙不是毛主席所写。 再看《诉衷情》下半阙。“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初眼一看有点像毛主席所写,但逐句推敲后,就不能说是毛主席写的了。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是一个老革命的口气,不能说这就是毛主席所写,那岂不是强词夺理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都数都是读过书有学问的。如董必武、周恩来、陈云、十大元帅等等,数不胜数!象“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这样的词语那是随手可以沾来的。 “业未就”通常指“革命尚未成功”,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未取得完全彻底胜利。有人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没有走完,事业还未彻底成功,倒也说的过去。如果照这层意思来讲,毛主席不会这样表达,这不符合他的性格气质。毛主席是这样写未完成的反修事业的“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对未完成的反修事业是那么的乐观,和藐视修正主义人物。即使是骂修正主义人物“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22个字也是妙趣横生。“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说同修正主义作坚决的斗争。“身躯倦,鬓已秋”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毛主席不会写自己这样颓废,他一生乐观,勇于奋斗。他曾说道:“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毛泽东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喜欢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调节气氛。30年代毛泽东在江西宁都养病时,卫生所派来一个叫钱昌鑫的小战士照料他。有一次,毛泽东笑着问钱昌鑫:“小鬼,叫什么名字?”钱昌鑫回答说:“钱昌鑫。”毛泽东又问道:“哪几个字?”钱昌鑫答道:“钱币的‘钱’,日曰‘昌’,三个金字的‘鑫’。”毛泽东笑着说:“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小心打你的土豪哟!” 把大家都逗乐了。这就是一个领袖的风范。一直到老都是爱开玩笑的。 再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句话。 “你我之辈”在有关毛主席所有的回忆录中,都没见过“你我之辈”这四个字,一般来说贬义的成份多,多半都是用在逆境谈话中。1931年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毛主席也没有和他的同僚说过“你我之辈”,而是告诫鼓励同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共产党翻身闹革命的前程,充满信心。 “你我之辈”也是一句很平常不过的口头语,何况毛主席平时都没说过,更不会写进诗词里面。 “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句话是说革命事业还未取得彻底胜利,难到就让她半途而废吗?这句话倒是有七、八分像毛主席的口吻。这是因为毛主席晚年经常反复讲,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付与东流”出处:宋·查荎《透碧霄·惜别》:“叹人生、杳似浮萍,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孙中山的遗嘱中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也是夙愿情怀。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接班人的问题,这两件大事都未见毛主席诗词笔端,找不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笔者认为毛主席是有所考虑的。“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样的话毛主席绝不会写进诗词。由此可见《诉衷情》下半阙也不是毛主席所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