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列子·汤问》中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里写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对此,大家也许都不会陌生。 我在外地觅得这件根雕工艺作品。作者是位三十多岁的浙江年轻人,初中未毕业辍学拜师学艺。文化不高,却学会一手根雕技术。从老家山区带来的遗弃树根枝干,堆满了半间屋。用简易的木工机械加工制作,妻子当他的下手,化腐朽为玉帛,雕刻成各种各样佛像、鸟兽、人物等,主要卖给当地文物商店出售。以此为生,养家糊口,还带着读小学的儿子在身边。这件作品不是他的原创,是他看到某杂志得奖的”高山流水”的木雕照片后,揣摩很久,因材制宜,精心构思,临摹而成。 我见到此物,十分欣喜,因我对二千多年流传“知音”的佳话略知一二,同时与照片对比,,基本神似,形似也不差,当即直接买下。回到家里,安徽天柱山上带来的根雕,与此合璧,天然浑成。伯牙在翠绿的古树下正在弹琴,等待子期的到来。这二件工艺品,搁置在老式五斗橱上,一放就是好几年,敝帚自珍,孤芳自赏。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朋友易得,知音难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