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战士 于 2019-5-12 14:36 编辑
| 夏天坐火车去大连,我附近座位的几个朋友在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人生成长道路中起关键作用是老师、父亲、还是母亲,大家一直争论不休。 | 他们问我什么意见,我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我告诉他们,那年出差去山东来到邹城,这是孟子的故乡啊,无论是参观了孟府、孟林,还是看展览听讲解碑文,凡是讲到孟子,都必须提到孟母,好像没有孟母,就没有“亚圣”孟子。在说起孟母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地称她是“最伟大的母亲”。 在中国关于孟母教子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故事,在民间一代又一代流传。但当我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孟母三迁处”“孟母断杼处”的石碑以及它周边环境时,一切传说霎时变得活了起来,使人仿佛看到那位“最伟大母亲”勤劳、治家的身影,听到了她严厉、慈爱、循循善诱开导儿子的声音!当然对孟母最概况、最准确的评价,当数孟母殿西侧那块山东文登毕庶澄题于1925年的石碑:“母教一人”! |
孟母教子的三个特点:一是“严”,为了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成才环境,不惜三迁其居,择邻施教;二是“信”,每句话都说了算数,连随口说过的一句话也要兑现;三是“导”,看到儿子读书不用心,不是训斥打骂,而是忍痛把织了一半的布割断,说明读书和织布一样,“累丝成寸,积寸成尺,如斯不已,遂成丈匹。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在母亲的诱导下,孟子“旦夕勤学不息,遂成天下之名儒”。应该说,孟母这种苦心教育,对孟子的成长起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但是,明确指出并阐明“母教”之重要性的并非始于民国的毕庶澄一人者,而是在孟母林中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的“孟母墓碑”可见。这块碑经过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和“文革”时期的破坏,已经模糊不清。讲解员费了好大劲,才辨念出几段文字:“……偷惰于襁褓之中,养成于长大之后,习与性成,父师之训不能入,虽有美材,不得为良器 ……人知以教子,责之父师,不察于母教之尤也。知乳囗之为恩,而不知训诲之为恩;知养畜之为慈,而不知礼法之为慈……” 讲解员告诉我们碑文的大意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严格的教育。但是人们往往只把教育的责任交给父亲和老师,而不懂得母教比父教和师教更为重要。这样明确地把母教提到比父教、师教更高地位的观点,过去还是少见的。我觉得这位墓碑作者的见识,显然比“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三字经》作者要高出一筹,我真的是对他怀有一种崇敬之情啊! 仔细想想,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位伟大英雄人物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曾子的母亲、陶侃的母亲、岳飞的母亲……现代有,毛泽东的母亲,朱德的母亲,焦裕禄的母亲,还有今日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母亲等等,真是不可胜数。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散见于典籍,我们真的是好好温习一下啊! 在火车上,我断断续续讲完我的观点,不知那几位朋友是否听明白我的意思。车要进站了,车厢里出现杂乱声。我看到站台上站满了带着校徽的大学生,嗷!学校放假了,孩子们准备回家看望父母了。心想,这些在“母教一人”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功成名就之后,是否铭记着母亲的“而不知训诲之为恩”呢?我作为长者在远处翘盼着他们…… 今天是母亲节,我想了很多,“母教一人”还是念念不忘……最后一句话: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