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战士 于 2019-4-22 08:37 编辑
(作者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留影) 神圣的巴黎圣母院
近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全世界人民都感到痛心。它让我想起那年在欧盟学习去参观巴黎圣母院情景…… 巴黎圣母院,这里一直令我心驰神往。凡是读过法国作家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想起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和那曲折的故事。尽管它是作家艺术加工的产物,但人物活动的舞台和发生的地点却实际存在。当心仪已久的巴黎圣母院出现在我面前时,那种惊喜实在是难以言喻。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这是一座由石头建成的哥德式教堂,由于屡经天灾人祸和战争的破坏,到了19世纪,著名建筑师丢克重新修复。它把所有屋顶、塔楼、扶壁等的顶端都用尖塔作装饰,拱顶轻,空间大,但却庄严、和谐,倔傲与灵秀巧妙搭配,浑然一体,从而在宏大和巍峨的主体造型中透出一种庄严的神圣感和神秘的奇幻性。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圣母院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上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柱,中间一排空心石柱可直视蓝天,左右两侧顶上则建有两座塔式建筑。在那些石栏杆上,雕刻着一个有众多神鹰、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它们仿佛几百年来一直静静地蹲在这里,思索着脚下那群巴黎城里人们的命运。 圣母院正面的三扇大门,左为“圣母门”,中柱上雕有圣母、圣婴像;右为“圣安娜门”(圣母的母亲),中柱上有5世纪时巴黎主教圣马塞尔的塑像;中门表现“最后审判”,中柱上是天主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灵魂得救,升入天堂;一边是千古罪人,被打入地狱,真是天地差别啊!这里的每一尊塑像,表情各异,栩栩如生。 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和空间的距离,举首仰望这座已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但仍气势雄伟、丰韵犹存的宏伟建筑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走进教堂,在非教徒的心中并非圣地,而是一个神秘的,值得尊敬的地方。站在庄严华丽、宽敞幽深的大厅里,一种敬畏感顿时油然而生。抬头仰望着那高深莫测的穹顶和渺远深邃的圣堂,置身于四周无数烛光的映照和袅袅升腾的香火烟雾的缭绕中,让人心中升腾起一种无法抑制的感动。特别是那柔和明媚的阳光,透过古老而精致的彩色玻璃,射照在堂前祭坛中央供着天使与圣女围绕着殉难后的耶稣大理石雕塑时,更使教堂平添了几分神秘和肃穆。它使我想起圣诞节,又叫名耶诞节。每年12月25日,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这座高35米,宽50米,长130米的大厅,可容纳9000人,《圣母玛利亚》之歌正在低低萦回,那是由6000根音管组成的大管风琴发出来的优美旋律,音色浑厚响亮,上千名信徒正静静地肃立在那里,接受主的洗礼。 目睹那一个个彩色的回廊和一扇扇斑斓的窗页,聆听着一曲曲优美的诵经之歌,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里的画面倏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丑陋善良的撞钟怪人卡西摩多攀上廊柱敲响钟时的“当当”声音,犹在耳边回响,美丽多情的吉卜塞女郎艾丝米拉达在人们的欢呼和簇拥中翩翩起舞的身姿,仍历历在目……雨果充分揭示了欧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并在其中寄寓了自己对理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是巴黎圣母院激发了雨果的创作灵感,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又是这部伟大的作品使巴黎圣母院蜚声世界,流芳千古。其作品和圣母院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才双双成了世间不朽的杰作。 近百年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的发生地,因此,被其称为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如“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均在此教堂加冕称帝;1945年,巴黎市民在这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970年和1974年在此为已故的戴高乐将军和蓬皮杜总统举行了追思弥撒等。可见,法兰西历史进程中许多事件几乎都与巴黎圣母院息息相关。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却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教堂里诵经声还在缭绕不绝,那些虔诚的信徒依然在默默祈祷,我离开大厅,出来时已是薄暮时分。回首凝望,沐浴在夕阳下的巴黎圣母院,正如雨果形容为“巨大石头的交响乐”一样,还在继续地演奏着那一曲曲恢弘无比、深刻幽渺的“圣母”之歌……难忘的“交响乐”,难忘的圣母院啊,永远留在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