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永根 于 2019-3-23 20:37 编辑
以下的发言稿是我准备的,它将在今年4月12-14日纪念活动时发表,现巧遇老照片【岁月如歌】,我就让它提前出笼。虽然跟老照片主题有些距离,但并不离题。同时也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我的想法。请朋友原谅!
在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 周永根
知青,一个响亮的名字。属于个人,也属于团体。具有中国特色,享有50年历史。当年的知青,如今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活着就能挣钱,潇洒、自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们确确实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时代不同了,人的思想观念也应当有所转变。今天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跟上时代。因此,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50年在历史长河来说,虽然不算长。但作为人的一生能有几个50年?理论上有3个以上,实际上有两个就算不错了!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 我们还要感谢组委会,没有组委会的努力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机会。 50年前,我同大家一样驮着铺盖,背着马桶包(当时流行),依依不舍地离开父母来到红星大队立墩生产队,受到了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 米桶、棕衣、斗笠、各色农具一样不少。比起那些从上海到黑龙江,到云南、贵州插队落户的知青我们是幸运儿。农活技术含量低,只要肯吃苦很快就能学会。从插秧、耙田、施肥、除草、收割、砍坝、做田埂、犁田甚至走10里山路加10里铁路到南平市挑粪和筑路这样的活都做过。 记得还拉过驴(从高山通过专门的滑道往下运木头)。19、20岁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锻炼。当时就想:向贫下中农学习,虚心接受再教育,也没有别的念头,谁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调上来。我们一个锅吃饭的9个人很团结,大家轮流做饭,男生负责带些柴火回来,应当说相处的时候大家都是很开心的。 空闲时打打牌、下下棋、也有吹口琴、吹笛子、和唱歌的。我跟农民关系也很好,有个孤儿同我们的年龄相仿。他会带我去采杨梅、叉泥鳅。令人没想到的是,才一年半,第一批知青上调开始了。 这意味着有人将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我就是第一批上调的幸运儿!记得当时用挣来的工分买了块上海牌手表。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当我在筑路时,不小心被插友柴刀尖戳伤,受伤的脚背肿得象馒头样大,不能走路的时候,是插友们用担架把我从山上抬下来,一直抬到十里安(南平电池厂),然后坐厂车回到黄档。那时针织厂家属区医务室真的是太伟大了,简直就是大救星。夏天,被蚊子咬后,得了打摆子(疟疾),一针奎宁就解决问题。得这个病一会冷,一会热,人真的难受啊!相信大多数人得过。还有一种叫庆大霉素针剂,用来消炎,十分管用。 再有一件事也叫我终身难忘:我们的房间是泥地,雨天更显潮湿,尤其是床铺底下。为了防潮我把包裹被褥的塑料布垫在铺板上,意图是隔开床底下的潮气,可结果塑料布不透气造成垫被因人气受潮(这是缺乏生活常识),所以在分到福建生产建设兵团20团三营八连(省二建六队)时我患有关节炎病。好在我的班长是个土中医,开了点药把我医治好了。 照片中间是我的班长刘德胜
我在农村的时间不长,许多插友要比我长的多,最长的达7年。要讲的故事肯定也比我多的多。 总而言之现在回过头来看,上山下乡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历练最丰富的一段。如果说,我在以后的三年省二建和当兵的十九年以及转业到上海地铁公司十九年的工作中有所成绩。那么,我想:这立墩的一年半是最坚实的垫底,叫我终身难忘、使我终身受益。 这次热心的插友们来组织这样的纪念活动,我是一定要来参加的。并从心底里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组委会,谢谢大家!
二零一九年二月一日
以下三张照片是当时留下的(是什么原因缺两人已经想不起来了)是友谊的见证
这一张是我在省二建工作时再去当兵的欢送照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