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好途径 ----应当重视村志、村史及家谱的编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及党中央十分重视、大力提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入挖掘”,要“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 近些年来,各地编撰村志、村史及家谱的很多。作者受托已经编撰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的村志1部、村史2部、家谱4部,计100万多字。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编撰村志、村史及家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编撰村志、村史及家谱,可以记住乡愁,可以挖掘传统,可以梳理文脉,可以延续和发展优秀文化,可以传承和弘扬历史文明。 乡村是丰厚沃土。乡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看历史,我中华民族的是先有乡村,后才有了城市。而如今,乡村是国家的最小单元,是由一定血缘关系的乡亲们构成,也是大多数人,包括多数城市人的出生祖地、养育家乡,是大多数人的根和本。 乡村是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渊源、基础均在于乡村。 作者从百年以前的冀州6部家谱、宗谱中清楚地看到,我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在乡村流传千百年。如,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讲仁爱,扶危济困;讲孝悌,孝老爱亲;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睦族人,善友邻;尙节俭,戒奢侈、戒赌博、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追求真善美,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都是对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村民是涌涌源泉。乡村的农民,生于斯,长于斯,不但,从小听老人说、耳濡目染,而且,长期生活,亲历亲为,对于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入脑,娴于心,了解多,理解深,拥有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的涌涌不尽源泉。 作者在编撰《徐家庄村志》《松篱史话》《述说谢家庄》《冀州冯氏宗谱》中,通过老年村民获得了许多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盛德懿行,如,受皇帝“封典” 廉政为民、造福乡梓的官员;因捐地助校而被“祀节孝祠”( 作者注: 进入节孝妇女的祠堂,享受祭祀。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的美德女性;因孝悌和扶危济困被批准入“乡贤祠”、列《崇祀乡贤錄》的乡贤;因崇德向善,拾金不昧被载入州志的贤人;流传300多年的家训;近代,参加长征、上过黄埔军校、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先辈,等等。 史书是很好载体。村志、村史及家谱,是人们很重视、很爱看阅的,受众面比一般的书籍要大得多。在编撰村志、村史及家谱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传承、弘扬之,必然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作者编撰村志、村史的村庄中,有的据书创办了村史馆,有的据书画成街头画,有的据书绘成展牌等,使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国民教育中,融入进生产生活里,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