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9-3-8 07:53 编辑
序《松篱史话》 ------社会需要这样“记住得乡愁”的书
冯石岗
今年上半年,冀州文广新局张庆振告诉我说,他和赵景辉、赵学林等商定,聘请辛向党先生担纲组织编写一本松篱村村史《松篱史话》,作为同村乡亲的我非常振奋。没想到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记录松篱村前世今生的村史。于理于情而言对这项工作都由衷地钦佩。
村史也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是地方史志研究宝贵的参考资料。 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具体的承载和传承、发展所依托的社区,乡村就是最基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区。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和具体表现,充当着乡亲们联系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差异性、和容性、未分化性等特征,是一个自成体系,且不断发展建构的动态范畴。 而对一个地方历史的梳理研究,应该是从一个个村落做起。但我们过去的历史书比如县志,很少聚焦村落,而更多的是很宏观地介绍一下一个县的基本情况,常常是大而化之宏观叙事居多,忽略了具体的社区单元。 冀文化研究需要研究具体社区的历史文化及其变迁,具体社区的社会结构、居民的来历、民俗等。所以《松篱史话》对冀州的历史叙事和梳理来说,是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对研究冀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作为冀文化研究工作来说,这是一项冀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非常有历史价值。我觉得庆振很有眼光和责任感。 具有800年历史的松篱村,是养育我们的故乡热土,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正在发生巨变,确实需要有心人抢救和整理流失岁月中应该永久记忆的东西传承于后人。 乡村是由一定血缘关系的乡亲们构成,受国家管理的一个生存共同体,是国家的最小单元,具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在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很多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忆。她是农业社会所有人的出生祖地、养育家乡,几乎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因而是人们的根和本。只是因兵荒马乱外逃,或近代以来外出求学就业等,才开始的人才外流,但不管人走到哪里,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忘了这个根和本,所以,中国有祭祖、寻根的传统。《松篱史话》为松篱村的子子孙孙提供了寻根的依据。 编撰这本《松篱史话》,是一件特大好事! 这是一部记住“乡愁”的好书。 说《松篱史话》是一部好书,是因为,它用文字和图片反映了松篱村800多年来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有事、有人,是松篱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书,具有“存史”作用; 它记载先人的盛德懿行,以“不忝(注:忝,辱也。)先人之志”,而薪火相传,光前裕后,传承历史优秀传统,维系民族精神,延续传统美德精神命脉,厚植道德沃土,弘扬正能量,崇德向善,追求真善美,具有“教化”作用; 它追思前人的处世理念、方法、举措及经验教训,具有“资政”作用。 像《松篱史话》这样记住“乡愁”的书,社会很需要。 “乡”,《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的“出生地”“老家”“家乡”。 “愁”,指“忧伤苦恼的情绪”。 “乡愁”,201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愁绪。” “乡愁”这个词,查《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最早于1979年的版本才出现,以前的版本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以来,多次说这个词,他说:“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强调,“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他曾经用“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诗句道出了外游子的心声。正如俗语所云:“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记住“乡愁”,就是要不忘根本。木有根,水有本(源)。家乡是一个人的根,出生地是人生的起点。记住“乡愁”,就是无论何时、在何地、干何事、具有何身份,都要不忘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要不忘初心。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初心,即宏伟的梦想、理想、规划、目标等等,都是小的时候在家乡拟定的。记住“乡愁”,就是记住初心,无论顺境逆境、在什么地方、居什么地位,都要继续努力,去实现宏愿。 记住“乡愁”,就是要弘扬传统。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哪个人的家乡,都有其过人之处和可圈可点之优。记住“乡愁”, 就是要传承家乡之优,以利更好地发展自己。 记住“乡愁”,就是要继往开来。任何人的家乡,都是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记住“乡愁”,就是要继往开来,永远在路上,毫不懈怠地向前进。 我们的社会,需要“记得住乡愁”,需要记住“乡愁”的书。
(冯石岗,河北工业大学冀文化研究所所长)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