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谢家庄的3位美德女性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谢家庄村的历史上,有3位女性,品德高尚,被载入县志、媒体报道、众人称赞。 刘氏创建义学。1929年版《冀县志》及《冀县教育志》均记载,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有一老太太刘氏,是雷泽中之妻,劝学生(作者注:可能是劝学所,即后来的教育局的劝学员)雷润生的母亲。 刘氏丈夫雷泽中,有一愿望,给村里建立一所义学(作者注:义学,也称“义塾”,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义学的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以教乡里子弟”。 丈夫故后,刘氏克服种种困难,落实兑现了丈夫的愿望:“出钱一千六百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1000文铜钱为1缗),创设义学。名曰‘育英’。” 育英义学建立以后,刘氏“又捐钱二千一百缗,以(其中)一千七百一十五缗,置地四十一亩。余钱息,并(41亩地)租所入,为义学常年经费。” 她被《冀县志》称为“义行人”“光绪二十年旌(作者注:1894年,表彰),有传”。 王氏捐地助校。1929年版《冀县志》载,清朝末期,刘勋尧妻王氏,“遵其故夫遗命”,捐助“谢家庄学堂地九亩五分”。 王氏之举,被“宣统三年(1912年)旌”,并且,“祀节孝祠”( 作者注: 进入节孝妇女的祠堂,享受祭祀。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冀县志》载“有传”, 称她为“义行人”。 九冬拾金不昧。2016年春天,若干媒体,宣传报道了“吃低保”的八旬老妪刘九冬“拾万元寻失主”的感人善举。 2016年2月25日中午1时许,刘九冬老人,到附近的两位老姐妹家里去串门,走到供销社西侧的街上,看到不远处的地上有一把红花花的纸币,走近仔细一看,都是百元面额的人民币。“谁这么不小心,丢了这么多钱啊。”老人自言自语着将纸币捡拾起来。她想:“丢钱的人该多么急呀,发现后一定会来找”。于是,也不上去串门了,在大街上等失主。这天十分寒冷,还呼呼地刮着寒风,老人在此处慢慢来回走动着,抵御严寒。她苦等了有半个多小时,不见回来找钱的失主。 老人见村委会开着大门,就走进去向正在谈事的村干部雷东升、刘玉根说明了来意:“谁挣个钱也不容易,丢了这些钱还不知多么着急呢,我等了半天不见来找的人,请你们先收下帮着找丢钱的人吧。”经过整点,刘老人拾了整整一万元。村干部当场夸赞道:“大娘,你真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你放心,我们一定帮助你找到丢钱人。” 3天后,村委会终于找到了丢钱人本村村民刘国贞。原来,那天国贞外出后来下车时,胃痛得厉害,慌忙回家吃药,将一沓纸币落在了地上。事后,国贞非要给老人500元答谢费,被婉言谢绝了。她说:“俺从小就学过《三字经》,为人常存善念、助人为乐这个理儿俺记在心里了。这些年政府惦记着俺,还月月给发‘低保钱’,俺拾钱该还。”一番话,道出了老人拾金不昧、高尚风格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