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8-12-18 06:12 编辑
把事情做好的 “四个步骤和保证”
人生下来,活着,不是混日子,而是要做事情。 事情,有大事、小事儿,公事、私事儿,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儿。还可分为,学习、成长、养生的事儿和拼搏、工作、事业的事。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拈手而来,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动脑子、用功夫、花力气的。 要把事情做成功、做好,需要“四个步骤和保证”
1.目标决定信心,忌糊涂 要把事情做好,第一个步骤和保证,是确定目标,忌糊涂。 所谓目标,就是“对象,希望达到的境界或者标准”(《现代汉语词典》)。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才有信心,才有干劲。没有目标,即无的放矢,就糊里糊涂,就无所事事,必然一事无成。 日常简单的例子比比皆是。早上起床后,我今天这一天去干什么,就是目标:或者去上班,或者去走亲访友,或者去旅游,或者在家休息、读书,等等。开展某一项工作,做好计划、规划,就是目标:或者拿下历史最好,或者争县、市第一,或者创省、国优,等等。目标确定后,才能做好准备,才能去行动、去拼搏。 《史记》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很有启发。公元前498年,勾践被吴国打得大败,后确定的目标是,立志发愤图强,一定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实现了复仇。
2.行动决定结果,忌虚晃 要把事情做好,确定目标的第一个步骤以后,第二个步骤和保证,是付诸行动,忌虚晃。 所谓行动,就是实施、去干。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画饼充饥,是永远不能成事的。这样的例子太多啦。 《资治通鉴》中,“清谈误国”的教训,必须汲取。魏晋时期,阮瞻只说了三个字就当上了官;皇帝只是听玄学家们整日讨论三玄、名理还有才性等听起来就很玄虚的话题,不理国事,致使世风日下,国事日非,产生了晋末“五胡乱华”的惨剧。
3.态度决定行动,忌敷衍 要把事情做好,付诸行动的第二个步骤以后,第三个步骤和保证,是坚定态度,忌敷衍。 所谓态度,就是“仪态神情,对人或事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现代汉语词典》)。有了坚定态度,才能有果敢的行动,才能一往无前,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犹豫、敷衍、马虎的态度,必然难以有成效、有作为、获成功。 举一日常简单的例子,我欲考上大学,但是,听课不认真,自学不努力,不懂的不询问、不钻研,怎么能实现目标呢? 《资治通鉴》中,汉武帝下“罪己诏”的故事,值得效仿。“罪己诏” 即“引咎自责”,是指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或政权处于安危时,用自省来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由此而发出口谕或文书。汉武帝执政前期,政绩不好,民穷财尽,危机四伏。后期,下“罪己诏”,采取若干新措施,使国家稳定下来。这样的态度,是多么好呀!
4.细节决定成败,忌大意 要把事情做好,坚定态度的第三个步骤以后,第四个步骤和保证,是注意细节,忌大意。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 (《现代汉语词典》)。注意细节,才能保全整体,才能确保计划、规划、目的的实现。“大意失荆州”“堤溃蚁穴”等实例,就很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日常简单的例子有很多:因为伤风感冒而引起大病,甚至死亡;高考、面试或者招商时,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点儿失误而被否决;工作中因为一件小事而被处罚,等等。正是“小不慎而误终身”呀! 《史记》中,纣王宠妲己,“用妇人之言”,而“自绝与天”。血的教训,必须铭记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