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8-11-9 18:08 编辑
谈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旅游(原创)
传承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是如今十分热门的话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大力强调、推进的两大部署,是目前各地、各级工作的两个重点,也是普通人民群众关心的两件大事。
两事融一 文化和旅游,以前是互相分离的两码事,国家和地方都是分别由两个部门管理。现在,人们一般也认为它是两回事,认为文化是学问,旅游是游玩。 2018年3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简称文化和旅游部。把新中国建立后历史上的两个部门统一起来,融为一体,无疑,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必将对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腾飞,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其实,在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国历史上,文化和旅游,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二者互相依存,不离不弃,相得益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语,就能够说明这一问题。李白、徐霞客、陆游等文化名人,都是把文化和旅游融在一起的。“诗和远方”,很生动形象地说清楚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如今,人们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有了如下定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有力推手,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用一致 传承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两事的作用及目的,是高度一致的。 都是彰显特点,“记住乡愁”。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传承历史文化,就的要发掘、整理、弘扬、彰显、突出当地具有本土特点的东西,如,皇帝、状元、烈士等名人文化;洪洞迁民、延安、西柏坡等重要事件文化;山、水等自然文化,等等。传承本土特点历史文化,避免千篇一律,以“记住乡愁”。 旅游,是让游客看,发展旅游,就要有地域差异性,要有具有吸引力、有一定特点的东西,如,特有的古特建筑、名山水、名人故事发生地,等等。旅游项目,没有特点,千孔一面,必然难以吸引游客。 都是陶冶情操,“厚植沃土”。传承历史文化,就是要借古鉴今,用先贤的优秀传统,沐浴今人,以提高人们素质,厚植道德沃土。 发展旅游,是要娱乐人的心情,以休闲消费方式,陶冶人的情操,增强身心健康。 都是弘扬美德,“树人向善”。传承历史文化,就是要用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崇德向善。 发展旅游,是国民教育的一种方式,发掘、打造具有正面导向教育启示功能的项目,以维系民族精神。
文化“物化” 文化和旅游融一,传承历史文化和发展旅游携手,就应当走文化“物化”的路子。 文化“物化”, 就是使历史文化物态化、活态化。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把那些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中、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中、书写在古籍里文字中的精华、优秀、精真,发掘出来,以便使它们‘活起来’。” “活起来”的办法,就是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把虚的、静态的、失落的、濒危的文化找回来,做“实”, 使其景观化和形象化,让游客能够直接看到观赏 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是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1. 梳理确定。并非所有历史文化都可以“物化”的,也并非随随便便就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和品牌,拿来做旅游的。一要发动群众,二要依靠文史专门人才,在系统梳理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确定出能够体现本土特点的、可以“物化”的、确有影响力的项目。 项目的关键是,有足够的影响力。不是在一个县、一个区有影响,而应当在一个大范围内,乃至全国、世界有影响。还必须是正能量、真善美,能够“树人向善”。 2.保护利用。对于古遗迹、古建筑、古街道、古村镇、古树等文物和“非遗”民族技艺等,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为原则,首先,千方百计保护好,然后,合理规划,打造成旅游景点项目,利用起来。 3恢复重建。对于历史记载有一定影响力的东西,现在已经失落的、濒危的,慎重决策,投资恢复重建,还原历史辉煌,打造成为旅游景点。 4.经营管理。把历史文化“物化”成旅游景点项目,首先,需要投资,然后,管理也需要花钱。 其经营管理,应当“两条腿”走路,除去国家、地方外,应当大力提倡、积极鼓励民营。据了解,著名的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级旅游景区,就是民营企业家经营管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