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182|回复: 5

寺塔轮奂处 遥想阿育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寺塔轮奂处 遥想阿育王
  2010年6月,“佛顶真骨”在南京栖霞寺迎来盛世重光。当我们敬拜这稀世奇珍,当我们漫游各地瞻仰寺塔,可曾想到,这中国的景物,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霸主阿育王有关?

  ■阿育王并没有将佛教立为国教,他对各种教派兼容并包,他推行的正法也并非单纯的佛法

  印度历史上的孔雀王国建立于公元前四世纪,其第三代国君阿育王(又译无忧王)公元前273年至前232年在位,与我国的秦始皇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当阿育王于公元前260年征服羯陵伽王国之后,孔雀王国成为印度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其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据《天譬喻经》(公元2世纪的梵文佛经)记载,阿育王是宾头沙罗王与一个下层女子的孩子。现代也有学者认为,阿育王可能是宾头沙罗与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后出现的某一希腊化小国的公主所生。公元前260年,阿育王对当时唯一可能对他的王国构成威胁的羯陵伽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之后,孔雀王国基本上完成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大业。因为不存在与之抗衡的力量了,所以阿育王放弃了战争手段,改行怀柔政策,促进多民族、多信仰之间的融合与共存。

  佛教典籍多认为,阿育王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推行的也是佛法,但实际上,阿育王在当时并没有将佛教立为国教,他对于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各种教派兼容并包,他推行的正法也并非佛法,而是从非暴力原则出发而制定的、超越于各种宗教的、世俗性的道德规范:少行不义、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诚、纯洁等等。

  当然,从历史上看,阿育王对佛教可谓情有独钟,在佛教的发展上建立了丰功伟绩。他在位期间,曾举办佛教的第三次结集,使当时较为杂乱的佛经最后定型;他派出使团,到南方的锡兰(今斯里兰卡)、东南方的缅甸以及印度西北地区的希腊化小国宣扬佛教,使佛教从恒河流域的地方性宗教,转变成为广为传播的世界性宗教;他在印度各地广建佛塔佛寺,使佛教在当时的印度深入人心。因此,在佛教史上,阿育王常常被认为是护法大王。

  ■阿育王的传说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并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有关佛塔及佛舍利的故事
  因为弘扬佛教,阿育王很早便被我国所知。早在魏晋时代,我国便出现了从梵文翻译过来的《阿育王传》,随后,《法显传》、《大唐西域记》、《酉阳杂俎》等很多典籍中都存有阿育王的故事片断。

  《阿育王传》看似人物传记,但由于来自佛国印度,它与我国史书中的人物传记大不相同。印度自古以来总是将历史传说化、故事化,因此,《阿育王传》也不言什么史实,而多是与阿育王密切相关的神话和传说,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神迹,可谓神通游戏,它以故事而不是史实的方式将阿育王神化了。当然,这部作品展示的有关阿育王的善恶转变的中心故事也还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阿育王虽然取得了羯陵伽战争的胜利,但十多万人死于战争以及伴随着战争而来的饥荒、瘟疫,使他深感不安和悔悟,从此他放弃征伐,皈依了佛教。

  不过,有关阿育王的传说,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传说,而是有关佛塔以及佛舍利的故事。

  根据佛教传说,佛涅槃后,遗体被火化,留下了许多舍利,有八斛四斗之多。当时,印度小国林立,其中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将佛的舍利拿到自己的国家埋葬,建立了八座舍利塔。后来,阿育王信奉佛教之后,到印度各地打开其中的七座塔,从中取出一些舍利,用八万四千个宝盒装好,借助神力,一夜之间修建了八万四千座塔,其中有些佛塔就建在中国,如浙江鄞县的阿育王寺和舍利宝塔(创建于公元282年),山西代县的阿育王塔,江苏连云港的海清寺阿育王塔寺,而有些寺庙寺塔,虽然没有以阿育王命名,但也与阿育王的传说密切相关,如著名的栖霞寺及其舍利宝塔。可以说,中国佛寺佛塔的兴建最早皆与阿育王有关。

  佛寺佛塔的兴建,从魏晋一直延续到隋唐,南北朝时期尤其兴盛,无论是南方的建业(今南京),还是北方的洛阳,佛塔与伽蓝可谓金银锦绣,遍地生辉。北魏杨衒之著名的《洛阳伽蓝记》,晚唐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的便是与阿育王相关的佛寺佛塔的兴盛与沧桑。

  ■佛陀入灭百年之后,阿育王才建造了很多佛塔,而在他之后,这些佛塔在印度很快便凋零了
  与印度将历史传说化的情形相反,我国常常将传说历史化。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四粒舍利,其中一粒被认定为佛祖中指骨,这个发现轰动了佛教界和考古界。佛指舍利还被迎请到台湾和香港,举行了盛大的法事。2008年,在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佛顶真骨”(指释迦牟尼的头顶骨)等稀世珍宝被成功“请”出,据专家考证,佛顶真骨为北宋年间北印度来华高僧施护所献。2010年6月,“佛顶真骨”在栖霞寺迎来盛世重光。

  至今,有关佛舍利的发现与供奉方面的报道依然不绝于耳。不过在历史的烟云和无尽的遐想之中,人们多陶醉于“神迹”之中,而很少想到佛陀的临终教诲了。佛陀涅槃之前,来到拘尸那附近的优婆伐檀那林,嘱咐随行的阿难等人不必伤心,并为之演说无常:“凡有生者,因缘和合而成,具有坏灭法,何能不坏?”他又嘱咐阿难等人,在他入灭后可将遗体火化,置骨灰于坛中。

  至于佛塔是如何出现的,是佛陀自己建议的,还是朝拜他的坟墓的后人依印度人的风俗习惯建立的,学界至今依然说不清楚。后一种情形更有可能,因为这更符合佛陀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肯定的是,佛陀涅槃之后,佛塔并没有很快出现,只是在佛陀入灭百年之后,阿育王才建造了很多佛塔,不过,在阿育王之后,这些佛塔在印度也很快便凋零了。正是烟花易冷,世事无常,公元631年,玄奘来到拘尸那城,阿育王修建的佛塔依旧存在,但眼前的情景却是“居人稀旷,闾巷荒芜”。至今,拘尸那城当年火化释迦牟尼遗体的地方,依旧是佛教的圣地,但也依旧荒凉。

  ■在印度教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文化中,很多个世纪阿育王和他的功业几乎不为印度人所知
  虽然阿育王像秦始皇一样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但很多世纪以来,他几乎被印度的历史所遗忘。一方面,因为印度自古以来都不注重历史,另一方面,是因为阿育王弘扬佛教,而佛教与印度教是针锋相对的,所以在公元12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销声匿迹,在印度教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文化中,阿育王几乎不为印度人所知。

  阿育王生前曾在他辽阔的帝国版图上树立了三十多根高大的石柱,并在柱子上镌刻诏书,宣传与佛教密切相关的正法。但因为年代久远,文字古老,千百年来,这些石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837年,西方学者詹姆斯·普林塞普成功地解读出了石柱诏书的意思,但由于诏书的发布者一般只留下名不见经传的称号“天爱喜见”(意即“诸神的宠爱者”),因此,无法确定诏书发布者的真实身份。直到1915年,随着一根石柱上落款“天爱喜见阿育王”的发现,人们才认定这些石柱为阿育王所立。

  阿育王石柱及其铭文与相关的佛教资料结合在一起,使印度历史的很多谜团得以解开。比如,关于佛陀及其诞生地,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1896年,在蓝毗尼发现一根阿育王石柱,其上的铭文写道:“天爱喜见王于灌顶二十年后亲自造访此地,并进行了礼拜,因为佛陀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里。”这段铭文不仅说明阿育王在位的年代,而且证明了蓝毗尼是释迦牟尼出生的地方。显然,这对于印度历史和佛教研究都是重大的发现。

  经历了2200多年的风风雨雨,阿育王石柱大多残破了,但有些石柱,如佛教圣地吠舍离耸立着的阿育王石柱,至今仍完整无缺。佛陀晚年主要在吠舍离活动,相传,正是在吠舍离,佛陀演说了在我国影响深远的《维摩诘经》。最为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出现在佛陀第一次讲法的鹿野苑,虽然这根石柱已经折断,但保持完整的柱头却被公认为完美的艺术品:雄狮的阳刚与垂莲的柔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象征着阿育王以正法的威严对世界的精神征服。1950年,这一柱头因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寓意而被选为印度共和国国徽图案。


发表于 2018-10-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分享朋友佳作。
发表于 2018-10-8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0 1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